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

2018 “研究与创作学术奖金”

开放申请

 

主题: i-Learn: 算法缪想
申请类型:学术奖金(US$10,000)
申请截止日期:所有申请者须在北京时间2018年5月15日(周二)23:59之前将申请提交至以下网址:http://fellowship.chronusartcenter.org
选拔通知:申请者将在2018年6月中旬获得申请结果
项目启动日期:2018年夏季(具体日期可根据获奖者情况调整)

 

< 项目概述 >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即将启动今年新一轮的为期3个月的研究与创作学术奖金项目。此项目将支持一位在全球新媒体艺术领域具有突出才能的艺术家或研究者,在上海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开展研究与创作实践。2018年的研究与创作学术奖金旨在促进全球交流的同时,推进新媒体艺术的对话和实践,并希望获选者能够帮助CAC实现其研究和增进公众对于新媒体艺术认知的使命。

 

< i-Learn:  i-Learn: 算法缪想 >

在人工智能时代,对世界之基本感知所呈现的复杂心态已不再是人类独有的能力。人工智能与其自学程序的出现,始终表现出一种类似于人类的认知特质,如对现实的解读、自然语言的处理、视觉景观的理解等等。 

我们通常对技术进步的理解在于它反射出一种自然进化规律,由此推论出AI是人类创造力的巅峰。尽管其目前的性能呈现了种种误差与局限性。一方面,我们可以轻易地将这些缺陷辩解为技术的初期发展状态或硬件有限的结果;但这也有可能是我们自身对现实理解有限的纯粹反映。换言之,我们以人类的方式创造并训练这些自动化智能系统,让他们以同样的方式去了解这个世界,排斥系统的缺陷并将其归咎为渺小的技术错误;还有可能,这些错误本身就是机器人类化特征的一部分,并使其自身存在的方式显得更加捉摸不定。这也是我们在思考现今智能系统于人类日常生活、金融体系、保健产业、战争、线上交友、社交网络中所扮演的角色时,显现出来的根本性问题。

i-Learn: 算法缪想” 是一次为艺术家打造研究与创造的机会,艺术家将针对人工智能相关的不同领域(如,机器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认知运算、群体智能、机器人学以及其他形式的智能技术系统)开展工作与思考。 

 

< 申请资格 >

  • 奖学金欢迎任何国籍的国际艺术家和研究者的申请。
  • 申请人须能以英文作为工作语言。
  • 申请人目前没有参与任何学位项目,除非申请人是博士生在读,并正从事与本学术奖金相关的技术研究 。
  • 申请人将被要求提供可靠证据,证明拥有开发类似规模的相关项目的成功经验。
  • 申请人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队。不管是何种情况,申请人都必须详细说明其将如何满足项目的技术与创作要求。

最终获选的艺术家/研究者需要和研究与创作团队在CAC实验室共同工作,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积极参与CAC公共项目及相关活动,与其他研究者进行合作,带领研究项目,参与公共项目和教育性活动,以及发展CAC当下和未来的研究领域。艺术家/研究者所实施的项目,包括作品原型机、文献和创作过程将在CAC进行公开展示。

 

关于〈CAC_实验室〉

〈CAC_实验室〉是一个致力于探求艺术、设计、科学与技术以及它们对全球当代文化和社会的影响的空间。通过艺术实践、技术工具和研究方法,我们使创造性过程产生拥有高生产和学术价值的艺术作品。〈CAC_实验室〉是一个流动的空间,鼓励作为新知识生发器的艺术实践,在这里,艺术和科学融会成为一种充满当代性和实验性的学术研究领域;不受主流文化思想、技术压力和经济干扰的影响。

更多资讯:lab.chronusartcenter.org

CAC:http://www.chronusartcenter.org

往届获奖者:http://lab.chronusartcenter.org/fellowship/?lang=en

 

< 研究支持 >

本奖学金项目将为国际艺术家/研究者提供一个介入上海的艺术、技术与创业社群的机会。被选中的艺术家/研究者将获得为期3个月共10000美金的研究经费以全身心投入创作;这一奖金包含了艺术家费、生活费、材料费与展览制作经费。此外,研究者可以使用CAC实验室里的各种设备与工具,包括但不限于:OptiTrack运动跟踪系统、激光切割机、3D打印机、手锯、砂带机、钻床、各种手持工具、各种电子元件、arduino、树莓派(Raspberry Pi)、一头戴式oculus rift DK2、红外钎焊、电烙铁及其他原型机制作工具。CAC将为国际研究者提供签证、差旅和住宿相关的必要协助,所有相关经费将从奖金总额中支出。在3个月的项目期间,CAC将和获选研究者紧密合作,帮助其实现项目方案并发展出相关公共项目(例如表演、研讨、展览等公共与教育活动)。CAC还将寻求社区合作伙伴以共同呈现项目成果,组织艺术家座谈、展示项目进程,在项目进行时揭示其创造性的过程。

 

< 申请指南 >请访问 http://fellowship.chronusartcenter.org 填写在线申请表并提交必要的申请资料。不接受邮件申请。相关信息咨询:fellowship@chronusartcenter.org< 评选标准 >所有申请将由知名艺术家、学者和美术馆专业人士组成的CAC国际顾问委员会进行评估(包括面试)并做出最终决定。评选结果基于项目的质量和潜力,最重要的是项目能否为CAC拓宽其研究视野做出贡献。申请者需要证明自己拥有开发类似规模的相关项目的成功经验。成功的申请者应该能够清晰的描述项目的目标、关键节点以及时间安排。

如需更多信息,请邮件咨询fellowship@chronusartcenter.org


活动详情
此次活动每天开放6个用餐时间段
每个时间段仅限3位参与者
时长近30分钟

日期
2018.4.10 – 2018.4.14

时间
17:00 – 20:00

地点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活动价格     300元/人
学生价格     150元
CAC会员      180元
加入CAC会员计划,立享6折优惠!

*每天仅开放18个席位,请提前预定

>> 我要订票!

马蒂亚·卡萨莱尼奥(Mattia Casalegno)作为CAC第四届“研究与创作学术奖金”获得者,即将与来自阿姆斯特丹的厨师弗拉维奥·吉尼奥尼·卡蕾斯蒂亚(Flavio Ghignoni Carestia)合作,在CAC呈现一场未来主义的感官大餐《航空宴会RMX》(The Aerobanquets RMX)。经过大量的技术研究及实验,卡萨莱尼奥模糊了科技与感官体验之间存在的单一划分,展开了更加深入的叙事,聚焦于共同进餐行为的参与性与相关性,从而探索体现(embodiment)与记忆如何影响我们体验食物的方式。
Mattia Casalegno: The Aerobanquets RMX. 2018. Demonstration of the virtual reality.

 

我们很高兴邀请您加入这次食验体验 !

在近半小时的时间里,三位参与者将会以奇特的形式品尝11道精致小食,

这些原创菜肴由主厨弗拉维奥·吉尼奥尼·卡蕾斯蒂亚精心设计,

每位参与者将沉浸在特别景象中,享受一次实景扩增的用餐体验。

 

菜单

关于作品

《航空宴会RMX》(The Aerobanquets RMX)是以多感官品鉴活动为形式的艺术项目,灵感取自于意大利艺术家菲利普· 马里内蒂(Filippo Marinetti)在其1932年所著的《未来主义食谱》(The Futurist Cookbook)一书中所描述的虚构性“宴会”。

自文明起始,食物便是人类日常仪式的重要部分。整个历史进程中,进食行为的参与性质让社群与文化得以繁荣。围绕着餐桌与宴会,人类分享故事、庆祝节日、交流情感。每一个社会与时代都有着各自烹饪和消费食物的方式,而未来主义者们率先开始基于现代技术变革幻想全新的进食方式。《航空宴会RMX》旨在探究当代技术如何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彻底改革食物消费。

在项目现阶段,虚拟现实/混合现实主要用于个人的内省体验。但它旨在发展更加深入的叙事,聚焦于饮食这一行为,从而探索体现(embodiment)与记忆如何影响我们体验食物的方式。

 

关于艺术家

 

马蒂亚·卡萨莱尼奥(Mattia Casalegno)是一位跨学科艺术家、现场媒介表演者及装置艺术家,创作涉及多种媒介。他的跨学科作品受到后观念主义及数字艺术的双重影响,以相关性、沉浸性、参与性为特点。他的艺术实践探索了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研究了技术、产品与人类主体性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的互相渗透。

他丰富的全球性展览经历包括:加拿大Mutek艺术节,台湾关渡美术馆,比利时Cimatics艺术节及白夜艺术节,法国Le Cube当代艺术博物馆,西班牙OFFF艺术节,美国YAA美术馆及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等等。

他的作品曾发表于一系列出版物、画册,包括:A Touch of Code, Gestalten Books; New Media Design, Sometti, Deleuze and Audiovisual Art (Mancheste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等;并见于诸多媒体,如华尔街日报,Art Tribune,创想计划,Hyperallergic,Digicult,e-artnow等。他于罗马大学(La Sapienza University)取得传媒研究硕士,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取得设计与媒体艺术硕士。

他于2014年获得新技术艺术奖(New Technological Art Awards)提名,并是Eyebeam2015年的驻留艺术家。他曾获多项基金与奖金,来自于CCI - Center for Cultural Innovation, GAI - Young Italian Artists Network, NY Foundation for the Arts, The Elizabeth Foundation for the Arts, AV Node, Elettrowave, DAC - Digital Arts Center Taipei等。他于2015年联合创立了位于纽约布鲁克林的Roomservice艺术空间,现是美国普瑞特艺术学院(Pratt Institute)及罗德岛设计学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的客座教授。

http://www.mattiacasalegno.net/

 

特别鸣谢

Urban Hideout对此次活动的支持



		

 

 

吉姆·坎贝尔 & 张培力:闪烁不定

Jim Campbell & ZHANG Peili:The Flickering Uncertain

2018.03.17 – 2018.06.17

 

该展作为CAC2018年首展,为大家呈现两位媒体艺术先驱吉姆·坎贝尔(Jim Campbell)与张培力的近期作品。两位艺术家看似有着鲜明的异质性,实则在唤起审美经验上潜在藏着共同兴趣:将“低像素”作为一种视觉策略和感知中介,以此实践一种切身的观与看,并寻求把握现实在技术和心理层面上所彰显的错综复杂性。

 

 开幕现场 

2018.03.17

周六

 

 艺术家及策展人座谈 

< 张尕 & 张培力 >

 

 

 展览作品 

 

吉姆·坎贝尔
《家庭电影1040-3》,2011年
视频装置:定制电子元件,1040块LED
144 x 96 x 3-1/4 英寸

 

吉姆·坎贝尔
《散射12(华盛顿妇女游行)》,2017年
定制电子元件,432块LED,处理过的有机玻璃
47 x 64 x 3 英寸
版数3

 

吉姆·坎贝尔
《爆裂扁平II》,2017年
定制电子元件,73块LED灯,铝
48 x 72 英寸
版数5

 

吉姆·坎贝尔
《光测绘(珍妮的池塘)》,2014年
定制电子元件,1380件LED灯管
32 x 48 x 8-1/2 英寸
版数3

 

吉姆·坎贝尔
《爆裂景象(地铁通勤者)》,2011年
定制电子元件,1152块LED,电线,钢
72 x 46 x 38 英寸

 

张培力
《碰撞的和声》,2014
声音装置: 轨道,喇叭,电脑,日光灯管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与柏林CTM艺术节荣幸宣布由CAC与CTM联合制作的表演项目“异体:组态(ALIA: ZǓ TÀI)”获得2017-2018歌德学院“国际联合制作基金”支持。此项目由艺术家马可·多纳鲁马(Marco Donnarumma)和吴艳丹(Nunu Kong)合作构思,并将在上海与柏林两地分别由CAC和CTM联合完成制作。作品首演定于2018年冬季举行,后将展开国际巡演。

“异体:组态(ALIA: ZǓ TÀI)”项目名称由拉丁文“alia”(意为“它者”)与中文词汇“组态”构成,其将呈现为一场包含舞蹈和互动音乐的表演,旨在探究由当前日益流行的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所引发的新型复合身份问题。

当下人类的行为、身体及人际关系,不论就社会亦或个体层面,都愈来愈受智能算法和自动化系统的调控。“智能”程序、身体传感器和自动化系统,实际远非被动的商品,它们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生命的生理、体验、心理以及文化基础。这些技术如何影响我们理解、分类以及辨识人类之意识与身体?

Marco Donnarumma: AI Esthetics & Prothetics Workshop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三位舞者身上穿戴三个智能义肢。这些义肢装载有自动化程序,其行为具有自主性。人类舞者与机器经由此种交互和冲突开启对自我与它者的新发现。作品将身体运动、感官、光和声音等元素融入编舞,为观众带来一场发人深省且富有诗意的表演。

Marco Donnarumma: Amygdala, 2017-present. Photo by Margherita Pevere.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异体:组态”的实现由一个跨学科团队支持,包括:人工智能科学专家曼弗雷德·希尔特教授(德国),巴普蒂斯特·卡拉米奥博士(法国),互动音乐作曲家阿尔伯特·德·康普(德国),以及设计师安娜·拉伊塞维奇(英国/德国)。

以下机构为“异体:组态”提供额外支持:柏林艺术大学研究生院(德国),神经机器人学研究实验室(德国),巴尔坦实验室(荷兰),拉茨尼亚当代艺术中心(波兰),共振艺术节(丹麦)。

 

 

关于联合制作机构与艺术家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系国内首家致力于媒体艺术之展示、研究/创作及学术交流的非营利性艺术机构。 通过展览、驻留、奖学金、讲座、工作坊及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出版, CAC为媒体艺术在全球语境中的论述、生产及传播开拓了一个多样化且富有活力的平台。CAC以批判地介入不断改变进而重塑当代经验的媒体技术来推动艺术创新及文化认知,回应当下媒体社会中即刻生发的挑战与机遇,并将日益迫近的后人本(post-human)现实及其所昭示的社会与政治蕴意带入公众意识。

 

 

CTM艺术节 (柏林)

CTM艺术节(Festival for Adventurous Music and Art)是世界领先的国际艺术节之一,致力于推广当代流行电子音乐与实验音乐。CTM成立于1999年,它与transmediale艺术节(festival for digital art & culture)之间合作紧密,并且涵盖内容广泛,包括声音、音乐实践以及丰富多样的跨领域项目,将音乐、表演和视觉艺术与数字艺术、批评实践与新技术相结合。

http://www.ctm-festival.de

 

 

马可·多纳鲁马(柏林)

马可·多纳鲁马(Marco Donnarumma)的独特创作结合了当代表演与媒体艺术。其对新兴技术的使用令人感到亲切有力,既梦幻又坚定,同时具有强烈的感官冲突。多纳鲁马将生物技术、体感以及人工智能、神经机器人等领域的研究相结合,以传达身体荒诞不经的本质,其表演常伴随着新奇而又令人不安的紧张感。多纳鲁马对于声音的关注尤为突出,透过对声音的物理性与深度的探索,他激发出了层次丰富的体验(如不稳固性、敬畏、震惊等)。

http://marcodonnarumma.com

 

 

吴艳丹(上海)

吴艳丹(aka: Nunu Kong),独立编舞家,制作人及表演艺术家。她独特的艺术表达特征来自于多类别的实验性创作,她的作品无论从视觉纬度或是从剧作层面,都微妙地显现出与时空和错觉交织玩耍的诗意性,然而观众总能从中嗅到她幽默而倔强的天然气质。她的最新作品包括《倒置于空中的喇叭》(一些列行为表演),她将自己倒置于不同高度的特定环境并试图把一把小号吹响,以测试她身体的极限和对声音物理的重新评估。

http://nunu.we23.org

 

 

关于歌德学院国际联合制作基金

 

国际联合制作体现了一种包含合作与对话的艺术合作形式。歌德学院于2016年夏季创立了一项联合制作基金,以鼓励开展具有国际文化交流意义的新型合作过程和创新性制作,并在全球范围内推动新型合作网络与路径,探索跨文化合作的新形式。

https://www.goethe.de/en/uun/auf/mus/ikf.html

 

“异体:组态”歌德学院网站链接:

https://www.goethe.de/en/uun/auf/mus/ikf/ali.html

我们非常兴奋在2018年迎来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的五周年庆。继双个展“吉姆·坎贝尔&张培力:闪烁不定”启动CAC五周年庆之后,我们将陆续发布多个全新项目及主题展览来庆祝五岁生日,并于公众分享我们在媒体艺术领域的思考、探索及创造。

 

五年回顾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于2013年由企业家张庆红、独立策展人李振华与媒体艺术家胡介鸣创立,推出了“补时(Extra Time)”以及“邵志飞与胡介明双个展(Jeffrey Shaw & HU Jieming Duo Solo Exhibitions)”等一系列开拓项目。自2015年起,在媒体艺术策展人张尕教授的指导下,CAC重组其结构,成立了由知名学者、艺术家及策展人组成的国际顾问委员会,并启动了多个跨学科项目及一系列大型个展,包括:奥地利艺术家托马斯·费因斯坦(Thomas Feuerstein)的 “灵赋(Psychoprosa)”,美国艺术家克里斯·萨尔特(Chris Salter)的 “体感场(Haptic Field)”,芬兰艺术家特瑞可·哈波亚(Terike Haapoja)的“闭合回路,开放过程Closed Circuit – Open Duration”等;主办并联合主办了多个主题性群展, 包括: “电子世界的民谣(Folklore of the Cyber World)2015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线上平行展” ;“三个屋子(Three Rooms)”中、韩、德青年媒体艺术家巡展;与巴塞尔电子艺术中心(HeK)合作巡展 “非真实:算法之当下(unREAL. The Algorithmic Present)”;以及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ZKM)及白南准艺术中心合作的巡展“术问:真实的回归Datumsoria: The Return of the Real”等。

其中,“术问“系列展览为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特别项目“艺术&技术@”之成果。受启发于艺术、科学与技术之间跨学科、实验性共生的丰富传统,该项目每年邀请一位从事传统媒介的中国著名艺术家和工程技术专家及相关企业配对合作,运用高端程序及生产设备,共同探讨、研发并制作一件独特的、有别于其长期建立起来的艺术语汇和形式策略的作品;从而打开新的视野,进一步拓展这些艺术家的实验潜能。该研究创作同时也是<CAC实验室>重要的成果产出。所完成作品将与其他国际艺术家共同展览。展览形式创造了一种在对阐释技术的本质及其衍生出对当代意识的塑造时,不同文化、历史视角之间发生的交流与对话。

LIU Xiaodong:Weight of Insomnia (2015-2016). Installation view. Courtesy Chronus Art Center.

在公共项目方面,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联合列奥纳多/国际艺术、科学与技术协会(Leonardo/ISAST)以及中央美术学院共同主办了“列奥纳多艺术、科学与技术”系列讲座;CAC也结合年度展览规划推出平行的工作坊、 读书会、专题讲座等各类公共教育项目。

 

CAC五周年庆祝计划

2018年,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将推出以下新项目版块 -

 

  • CAC写作”(CAC Editorial

“CAC写作”(CAC Editorial)为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于2018年新开创的学术写作、发表平台。该项目以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与列奥纳多/国际艺术、科学与技术协会(Leonardo/ISAST)的系列合作为基础,联合中央美术学院艺术与科技中心(CAFAcat),关注媒体艺术在哲学、技术哲学、科学研究、社会学、人类学、生态学、文学、媒体理论、美术史及艺术批评等领域的交叉思考,在全球语境中建立起媒体艺术理论研究之论述、交流与出版的专业平台。项目将通过公开投稿征集,甄选优秀的研究文章,整理于线上/线下进行发表。

CAC Editorial项目将于2018年夏季发布,请持续关注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官方微信以获得最新消息。

 

  • CAC 工作室”(CAC Atelier

“CAC 工作室”(CAC Atelier)计划为系列月度工作坊,旨在向全年龄段,及零基础的观众介绍技术创新世界中的基本工具知识。其内容涵盖编程、网页设计、音乐制作、视频游戏开发,以及小配件探索等方面。CAC Atelier不仅为对技术创新饱有好奇心的观众提供了前卫的技术知识,还提供了易于上手、富于创意的体验。

首次CAC Atelier活动将于近期发布。

 

  • CAC 工具“ (CAC Tools

“CAC 工具”(CAC Tools)是一个开源社区,分享艺术、科学与技术领域内的知识、研究与工具。CAC Tools将主要依托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官方微信平台及官方网站发布与CAC研究/创作相关的资源与成果,如过往研究/创作学术奖金获奖艺术家在CAC驻留期间所完成的工具开发、实验室工作成果、及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特别项目“艺术&技术@”相关的工具开发等。

2018年的重点展览有 –

 

 

吉姆·坎贝尔&张培力:闪烁不定 

2018.3.17 – 2018.6.17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

作为2018年首展,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将呈现媒体艺术先驱者吉姆·坎贝尔(Jim Campbell)与张培力双个展:“吉姆·坎贝尔&张培力:闪烁不定”。此展也将是旧金山艺术家坎贝尔在中国举办的首次个展。两位艺术家将“低像素”作为一种视觉策略和感知中介,以此实践一种切身的观与看,试图捕捉现实在技术与心理层面上所揭示的错综复杂。

 

Karoline Sobecka:Cloud Machine (2012) Project proces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机器不孤单 

2018器械艺术三年展首站

2018.7.7 – 2018.10.21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

夏季将推出五周年重要群展“机器不孤单”,该展览将机器作为一个系统论概念延展至宏观语境里来审视并探讨网络、连结、环境,乃至自然与文化等问题,进而展示一种在多重主体的涌现中对于生态的新的想象。该项目作为2018年器械艺术三年展的序曲,率先于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启动,并将于冬季巡回至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当代艺术博物馆,再于2019年春季落地于纽约皇后艺术博物馆。在每一站巡展中,该项目都将根植于当地环境,以嵌入的模式创造出与周遭环境及环境域之间的相互联结。

 

Karoline Sobecka:Cloud Machine (2012) Project proces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艺术&技术@”(A&T@)项目第二期国际巡展CAC

2018.11.10 – 2019.1.20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Gallery 1

2018年秋季,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将呈现中国艺术家颜磊与法国艺术家劳伦特·格拉索(Laurent Grasso)的双个展,该项目一方面是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ZKM | 德国)所展出的项目“术问:真实的回归”(Datumsoria: The Return of the Real)之延续,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艺术&技术@”之框架下诞生的系列项目之二期成果。

 

YANG Jian: Forest of Sensors (2008-2017). Installation view of 2017 Three Rooms. Courtesy Chronus Art Center.

 

“三个屋子”国际巡展CAC

2018.11.10 – 2019.1.20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Gallery 2

2017年春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推出了“三个屋子:青年媒体艺术家国际巡展提名展”项目,经过去年的展示及数月的评选工作,最终由项目发起的三家机构: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中国)、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ZKM|德国)和白南准艺术中心(NJPAC|韩国)共同评选出了三位获选艺术家:杨健(中国)、维利娜·弗里德里希(Verena Fridrich,德国)及金熙天(Kim Heecheon,韩国)。由三位艺术家组成的群展将于2018-2019年于三个机构之间形成主题各异的巡回展。“三个屋子”国际巡展CAC站将继续通过展览及公共活动支持年轻一代新晋媒体艺术家,也欢迎更多在媒体领域实践的青年艺术家加入我们,进一步激发并回应当前媒体技术与艺术创造之新潜能等话题。

 

此外,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还将于秋季推出学术论坛,基于CAC的研究及2018年所推出的各项活动之阶段性成果,在专业领域与公众之间建立起双向沟通的平台。

 

请持续关注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官方微信动态以获得更多关于五周年庆的最新展览及公共活动咨询!

 

 

 

 

 


 

吉姆·坎贝尔 & 张培力:闪烁不定
2018.03.17 – 2018.06.17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
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策展人
张尕

参展艺术家
吉姆·坎贝尔(Jim Campbell)、张培力

开幕
2018.03.17 周六,4-7 p.m.
座谈 3 p.m.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荣幸呈现媒体艺术先驱者吉姆·坎贝尔(Jim Campbell)与张培力双个展:“吉姆·坎贝尔&张培力:闪烁不定”。此展也将是旧金山艺术家坎贝尔在中国举办的首次个展。CAC将以此双个展启动五周年庆典系列项目。展览将于2018年3月17日开幕,并持续至2018年6月17日。开幕当日将举行策展人张尕与艺术家张培力的座谈。

展厅第一区域将展示具有坎贝尔经典印记的“低像素系列”中的五件作品。张培力的纪念碑式作品《碰撞的和声》将呈现于第二展厅。两位艺术家看似有着鲜明的异质性,实则在唤起审美经验上潜藏着共同兴趣:将“低像素”作为一种视觉策略和感知中介,以此实践一种切身的观与看,并寻求把握现实在技术和心理层面上所彰显的错综复杂性。正如坎贝尔的大多数作品所揭示,感知因距离而异,并且遵循一种颠倒的逻辑:观者愈是接近其欲探讨的对象,其对象则愈发显得难以捉摸。在《爆裂景象》和《爆裂扁平》所营造的朦胧、灰色图像中,坎贝尔寓意了一种静默的回响,闪烁的物体随着距离的改变,时而暧昧不明,时而可见可感。另一方面,张培力脱离其以往基于屏幕的实践,在《碰撞的和声》中首次采用声音作为一种动力机制来激活机器间的碰撞,以达成某种歌剧式的高潮。既非人机互动,亦非让观看步伐受制于距离亲疏,在此,两个安装在悬挂滑轨两端的扬声器缓缓地靠近彼此,并传出一男一女的双人练声和音,同时引发地上摆放的一堆霓虹灯管闪烁不定;直至扬声器在轨道正中相遇对峙,霓虹灯管爆发出雷鸣般抽象而耀眼的白光,仿佛和声经过像素化,最终变成了毁灭的碎片。以坎贝尔的话说:“低像素的移动影像可与声音类比。声音由运动定义,照此,声音的速率越低,它便越抽象。”在此,我们会否发现,张培力那强劲有力的碰撞的和声,不也正是对低像素之不确定性的一种实验?

Jim Campbell: Scattered 12x (Women’s March on Washington) @Photo: Hosfelt Gallery
Jim Campbell: Exploded View (Commuters) @Photo: Ruth Clark
Jim Campbell: Light Topography (Jane’s Pool) @Photo: Espacio Fundacion Telefonica
Jim Campbell: Exploded Flat 2 @Photo: Hosfelt Gallery
ZHANG Peili: Collision of Harmanies @Photo: Boers Li Gallery
ZHANG Peili: Collision of Harmanies. Installation view @Photo: Boers Li Gallery
ZHANG Peili: Collision of Harmanies. Installation view @Photo: Boers Li Gallery

关于艺术家

Photo: Charles Villyard, courtesy 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

 

 

 

 

 

 

 

 

 

 

Jim Campbell

吉姆·坎贝尔出生于1956年。坎贝尔的作品参加过的展览见诸于国际及北美的艺术机构,其中包括纽约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The 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纽约国际摄影中心(The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Photography)、洛杉矶J. 保罗·盖蒂美术馆(The J. Paul Getty Museum)以及澳大利亚悉尼当代艺术博物馆(The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Sydney, Australia)。其电子艺术作品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华盛顿特区史密森尼美国艺术博物馆(Smithsonian American Art Museum)、纽约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The 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旧金山笛洋美术馆( the de Young Museum,San Francisco)和伯克利艺术博物馆(the Berkeley Art Museum)等列入永久收藏。2012年,他获得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第十三届年度旧金山湾区域宝藏奖(Annual Bay Area Treasure Award)。他还曾获得多媒体领域的洛克菲勒基金会研究奖(Rockefeller Foundation Fellowship Award in Multimedia),三度获得朗格卢瓦基金会奖(Langlois Foundation Grants),以及古根海姆研究奖(Guggenheim Fellowship Award)。

坎贝尔曾于麻省理工学院(MIT)分别取得数学专业与工程专业的两个理学学士学位。作为一名工程师,他在视频图像处理领域持有将近二十项专利。其作品专著《物质之光》(Material Light)于2010年由汉杰坎茨出版社(Hatje Cantz)出版。

 

图片来自网络

 

 

 

 

 

 

 

 

张培力

张培力,1957年11月生于杭州,1984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院)油画系,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OCAT(上海)执行馆长;居住于杭州。

1985、86年组织参与“85新空间”展览及“池社”活动。主要作品有《休止音符》、《X?》系列、《30X30》、《水-辞海标准版》、《(卫)字3号》、《不确切的快感》、《遗言》、《喜悦》、《阵风》、《碰撞的和声》等,艺术创作涉及录像、文字、声音装置、机械装置、摄影等媒介,同时从事艺术教学及行政工作。

曾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及芝加哥美术馆举办个展;三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及里昂双年展、悉尼双年展、光州双年展、上海双年展等重要国际展事。

作品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古根海姆博物馆、芝加哥美术馆、泰特现代美术馆、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等重要机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