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媒体艺术策展人、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艺术指导、中央美术学院艺术与科技中心主任张尕教授构思并策划的大型国际群展“术问——真实的回归”(Datumsoria: the Return of the Real),于2017年9月8日在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ZKM | 德国)开幕,并将持续展出至2018年3月18日。该展览由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 | 中国)、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ZKM | 德国)、白南准艺术中心(NJPAC | 韩国),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CAFAM | 中国)联合呈现,并被中国驻德使馆指定为中德建交45周年系列文化活动之一。

作为由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发起的“艺术&技术@”(A&T@)项目框架下诞生的系列展览之第二期,“术问——真实的回归” 系2016年9月至12月期间于CAC所呈现的首展“术问:刘小东、卡斯滕·尼古拉、白南准三人展”(Datumsoria: An Exhibition of LIU Xiaodong, Carsten Nicolai, and Nam June Paik)之延续和扩展。其中,中国艺术家刘小东、颜磊的作品为“艺术&技术@”项目框架下委约完成的首期与二期成果,并获得里森画廊(Lisson Gallery)和中鸿创艺的支持。

由ZKM出版的展览文献收录了策展人对数据时代之真实这一主题以及参展作品的详细阐述。

该展览还将巡回至白南准艺术中心以及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

 

 

术问:真实的回归
201799 - 2018318
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ZKM | 德国)

策展人  张尕

参展艺术家
拉尔夫﹒贝克尔(Ralf Baecker)、劳伦特·格拉索(Laurent Grasso)、乔治·拉格迪(George Legrady)、拉斐尔·洛萨诺-赫默尔(Rafael Lozano-Hemmer)、卡斯滕·尼古拉(Carsten Nicolai)、白南准(Nam June Paik)、刘小东、颜磊、张培力、王郁洋

联合呈现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 | 中国)
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ZKM | 德国)
白南准艺术中心(NJPAC | 韩国)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CAFAM | 中国)

▲ ZKM|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

▲ 9月7日媒体发布会的预览现场

▲ 9月8日开幕式致辞,致辞人从上至下依次为:策展人张尕(CAC艺术指导)、中国驻德国文化参赞陈平、卡尔斯鲁厄市长Frank Mentrup、ZKM首席执行官Peter Weibel

▲部分嘉宾合影,(前排左起)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策展人张尕教授,新媒体艺术基金会主席柴志坤,ZKM 首席执行官Peter Weibel教授,卡尔斯鲁厄市市长Frank Mentrup,中国驻德国文化参赞陈平,ZKM 收藏、文献与研究部主任Margit Rosen, 新媒体艺术基金会理事长沈天舒,ZKM首席运营官Christiane Riedel, CAC创始人张庆红

▲ 9月8日展览现场

▲ 策展人张尕接受现场采访

▲ 刘小东现场讲解作品

▲ 颜磊《空想重置》,由CAC“艺术&技术@”项目委约创作

▲ 刘小东《失眠的重量》,由CAC“艺术&技术@”项目委约创作

▲ 卡斯滕·尼古拉《单向带》

▲  乔治·拉格迪《西西弗斯之声》

▲ 拉尔夫·贝克《海市蜃楼》

▲ 张培力《带有球形建筑物的风景》

▲ 拉斐尔·洛萨诺-赫默尔《请清空你们的口袋》

▲ 王郁洋《四分之一(节气)》

▲  白南准《网络梦》

▲ 9月9日艺术家座谈会,中国艺术家刘小东(左一)、颜磊(右三)、张培力(右二)、王郁洋(左三)及策展人张尕(右一)均到场

 

策展人语
张尕

 

一块硕大的液晶板独自矗立着,发出来自外太空的斑驳光晕;一个构造多元的庞大不明物悬置在空中,躯干中长出一棵活树。其下方堆放着一座金属巨塔,上面镶满了80块屏幕,大大小小,旋转着,轮播着图像与话语,它一一识别路过观众的痕迹,随后将之消除殆尽。散开在后面的是3幅大型画布,蜘蛛般的机器人繁忙地点击着,空白的画布将逐渐被一排排宝马汽车装配线的轨迹、柏林勃兰登堡门穿梭不息的车流、以及卡尔斯鲁厄某个环形路口的图景所填满。

展览“术问:真实的回归”(Datumsoria: The Return of the Real)由此拉开帷幕。“Datumsoria”(术问)系由“datum”(数据)与“sensoria”(感觉中枢)所结合而生成的新词,意指内在于信息时代的一种新的感知空间。

在《巨石》(Monolith)中,劳伦特·格拉索(Laurent Grasso)以一件3.5米的雕塑再现了宇宙之光。作为他在巴黎13区“筒仓”(Calcia silos)令人惊叹的灯光装置《太阳风》(Solar Wind)的缩微版,《巨石》运用了一种实时感应各项太阳数据的算法,并将之转化为斑驳陆离的色彩和光线变化。在此,一种宇宙神话学将数据与虚构、真实的形性与瞬间的消逝交织融合。

《空想重置》(RÊVERIE Reset)中的系统,将颜磊对图像的解构带至另一个维度。80块尺寸不一、嵌入一个巨大圆柱形结构中的电脑显示屏抹去由观众上传的图像并将视觉信息转换为文本解读:图像首先被均质化为单色,继而基于机器的怪诞推理,复述出图像在解构之前的内容。真或假,既有因可循又虚空无据,如同机器的白日梦,似乎意味深长却又充满偶然。

在这两件作品的后面, 徐徐展开的是刘小东的巨作《失眠的重量》(Weight of Insomnia)。在此艺术家将其现场作画的记录性风格之边界拓宽,以数字技术重造自我。在ZKM展出的装置中,悉心选择的三处地点各设有摄像头,三幅巨型画布架置于简陋的施工脚手架上,一支机械操控的画笔抖动着,将由摄像头捕捉到的断断续续的数据转译为建筑物的轮廓、树木的侧影、交通工具的轮廓线和人物的影子。艺术家仿佛成为机器意识的化身,开始了一场与无尽之不眠的博弈,将那无可名状的欲望与焦虑、飘逸的梦魇和升华相互交织成一幅不断展开的拼图。

如果数据输入后的重获新生使《失眠的重量》成为了具有朦胧情感的欲望对象,那么卡斯滕·尼古拉(Carsten Nicolai)的装置《单向带》(unitape)则以暗示(早期)计算机穿孔卡片的形式,审视了感知与视觉的构成。尼古拉完美无瑕的图像与声音是纯粹的数学之精确,亦或是算法之崇高之境。

乔治·拉格迪(George Legrady)的《西西弗斯之声》(Voice of Sisyphus),将对单幅摄影作品的研究呈现为持续性的表演与视听混合形式,在约翰·凯奇式的传统中投入了一种严峻的尖锐感。慎密的计算使图像-声音与声音-图像同时生成。

拉尔夫·贝克(Ralf Baecker)的《海市蜃楼》(Mirage)从合成景观中生成投影,表述出地球传感设备的所知所感。投影揭示了幻觉般的地球磁场的持续变化,如同一场穿梭于机器潜意识之中的漫游。

在张培力的《带有球形建筑物的风景》(Landscape with Spherical Architecture)中,感官在数码媒介之中遭受着某种不确定性。一组36屏的静态风景图像可通过横向或纵向的移动被观众激活。该作品臆造出一个空间,在其中时间不会消逝而是不断地膨胀,模糊了主体与客体,使二者在运动中的某个特定点上得以互换。

拉斐尔·洛萨诺-赫默尔(Rafael Lozano-Hemmer)的《请清空你们的口袋》(Please Empty Your Pockets)引发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现实:纪念物被保存下来,变作珍贵的人类记忆,同时也变作服务于消费和利润的信息集合。一个不再无辜的memex记忆存储器。

空中盘旋的庞然大物是作品《四分之一(节气)》(Quarterly),属于在WANG Yuyang# 系列软件的支持下所作的众多作品之一,该系列软件是艺术家王郁洋创造的虚拟替身。通过大量的变体,王郁洋将艺术家作为原创者而媒介作为从属工具的这种约定俗成的操作方式颠倒过来,为我们带来了雕塑、绘画和行为的令人惊讶的崭新而丰富的形式表达。不仅如此,他也迫使我们去重新思考一个这样的世界,在其中,有关真实的看法不再局限于人类自己的认知,而知识的生产将成为主体和客体相互间的欢愉分享。

早在1994年,白南准(Nam June Paik)就在他的大型视频墙装置中梦想着网络之梦。不过他的电子高速公路仅是尚未到来的真正的网络的一记浪漫标志,一个象征姿态。“术问”确凿地证明了,一个无所不在的网络之膜以其强悍的存在,永远改变了工作和娱乐、政治和经济的游戏规则。

“术问”将十件风格特异的作品并置,所阐发的新关系揭示了信息时代的“真实”(the Real)之逻辑:一个基于通用二进制指令的现实,由单一的1与0构成,其普适性催生了形态与样式,沉淀下知觉的残渣,激发出情感的潜能。“术问”表明了,真实的政治不再仅存于作为苦难和窘迫的主体的真实身体及社会场所——这也是当代经验的主体及艺术探究的对象——它还暗示着,把握这个比特和字节的新现实既是一个认识论的根本问题,也是刻不容缓的道德命题。

 

关于艺术&技术@”

“艺术&技术@”(A&T@)是由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发起并联合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ZKM)与韩国白南准美术馆以及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共同呈现的一个实验性项目,旨在通过建立艺术家与工程师以及技术公司的合作机制,延伸并更新艺术与技术的协同研究创作之丰富传统,探索新的艺术实践与批评之可能。该项目现已完成中国艺术家刘小东、颜磊等的特约实验项目,项目成果与众多国际艺术家的作品共同在CAC、ZKM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等地展示。

 

 

关于 ZKM | 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德国)

作为一家文化机构,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ZKM)在世界上享有独特的地位。它结合生产与研究,展览与活动,合作与文献,不断回应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及当今社会结构的持续变更。在发展跨学科项目及促进国际合作方面,ZKM拥有多重可供使用的资源:当代艺术博物馆、媒体艺术博物馆、视觉媒介研究所、音乐与声响研究所以及媒体、教育与经济研究所。

http://zkm.de/

 

 

 

艺术家分享会
谈特斯拉先谈锂电池

艺术家:张晋
日期:2017.9.23 星期六
时间:15.30 – 17.00
语言:中文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地址: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报名请点击此处

 

Model S 85是特斯拉公司于2012年推出的一款纯电力汽车,因其可持续发展的性能及安全性而备受赞誉。该款车于2016年停产,升级为新款特斯拉Model S系列。特斯拉纯电力汽车的动力部分由7104颗锂电池提供。它每跑一小时需要消耗85度的电能,艺术家张晋发现这个数字等同于其工作室一个月的耗电能。

如何从这样一个细节出发生成一件作品?张晋将以近作《谈特斯拉先谈锂电池》为例,分享其研究思路与创作过程,以及其个人在研究与创作实践方面的实践经验。

研究与创作是近年来新兴的艺术结合(科学)实验从而导向作品构思、制作的一种新的创作模式。它同时也是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研究与创作学术奖金项目的核心理念。研究与创作打破了以个性表达、情感发挥为艺术生产之本质的传统意识,强调以研究(包括文化及技术)作为艺术创作的基本要素和前提,并鼓励以跨界合作、集体思维为生产模式,将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纳入艺术的思维和实践逻辑之中。

 

 关于艺术家 

张晋,1978年生于中国四川,现居成都。1996年, 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USTC)学习,获材料化 学方向本科和硕士学位;2007年, 获得美国纽约 大学理工学院(NYU.POLY)材料化学博士学 位。张晋的作品涉及装置、摄影、和视频。他曾花 四年时间反复地行走在古丝绸之路上,探讨关于 文明和文化在现代化中国的连续性。借鉴一些交 叉学科的方法论,他尝试去获取(生产)图像。 张晋作品曾在诸多美术馆和画廊展出。作品被收藏于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麓湖.A4美术馆,三影堂 摄影艺术中心等。

位错

<CAC_实验室>项目展

2017.9016 - 2017.10.22

参展艺术家
安德烈·波列斯拉夫斯基,丹尼尔·弗兰卡,郭城,塞缪尔·亚当·斯沃普,以及由菲托·萨格雷拉主持的研究与开发项目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
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开幕
9.16 周六,4 - 7 p.m. ( 导览:4.30 p.m.)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即将推出<CAC_实验室>项目展:“位错”([dis][locate])。 “位错”意味着对某一常规状态、空间、客体或概念的干扰。主体发生位错时,其介质或肉身被另一种客体所替代,或被推至其物理或心理的极限。一个客体发生位错时,其初状或目的则发生转化。位错,作为现象学的术语,意味着混乱与迷失方向;它敦促着一种脱离与复位,渲染着感官数据在意识之屏上的意外运动。

“位错”旨在重新评估对于思想与感知的基本解读。展览中的作品提供了一系列体验,试图颠覆人们对现实之本质的普遍认知。

安德烈·波列斯拉夫斯基(Andrej Boleslavský)的作品《捉迷藏》营造了一个混合现实的环境,一个数字空间:在此,游戏者可将各自的物理躯体隐匿,相互躲藏。结合游戏体验与虚拟现实的元素,该作品对体验者施以某种另人混淆的形式,一种处在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之间来回振荡的扰乱性体验。郭城的作品《呼吸抑制》则突显了人类与技术部件/系统之间时而出现的另人不安的互动。其作品持续性地使人类最基本的生物功能——呼吸发生脱节;以基于网络拓扑学和信息包丢失的方式,该系统循环往复地限制体验者的呼吸流畅性,直至另其感到窒息而无法继续。

Hide & Seek, Andrej Boleslavský, 2017, VR/MR, 6m×6m×3m

Breathing Restraint, GUO Cheng, 2016, Mixed Media, 35x30x20cm

无独有偶,塞缪尔·亚当·斯沃普(Samuel Adam Swope)的作品《群落交错带》通过将注意力转向客体而非主体,荡涤着今天人们对于自然意味何物的常规认识。在斯沃普对空中机器人技术的应用中,技术发生了位错:技术与自然元素杂交从而诞下一个拥有其自身智慧的新生物。而在其作品《抽象历史机器》中,丹尼尔·弗兰卡(Daniel Franke)则描绘了地质时间与历史时间两者之间不同寻常的并行轨迹;通过对地质过程进行重新绘制并由此打造一件机械装置,该作品展现了技术设备的进化过程,同时亦揭示出历史自身的非线性特质。

Abstract History Machine (Research Version), Daniel Franke, 2016, Mixed Media, 5m×3m

Ecotone, Samuel Adam Swope, 2017, Dried wheat, fans, mist, light, plants, quadcopter electronics, speakers, projection backdrop, video, 2m x 4m x 3m

作为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实验性项目“艺术&技术@”(A&T@)的两项重大成果,刘小东作品《失眠的重量》与颜磊作品《空想重置》以项目文献纪录的方式与展览主题“位错”发生共鸣。《失眠的重量》整合了对远程信息技术、机器人技术与计算机视觉生成绘画的研究,其将某一空间中的人类动态实时地转移至另一空间,同时改变并抽象化其原貌。刘小东不仅扰乱了空间的概念,还质疑了艺术家在创作行为中的角色。颜磊的项目则采用前沿人工神经网络和图像说明系统,从而打造了一件大型动态雕塑;此系统将观众实时上传的图片消解为概念。颜磊突显了图像的非相关性与再现的人工性。

“艺术&技术”首个特约实验项目:刘小东《失眠的重量》,图为项目中刘小东创作手稿

此次参展作品皆为基于实践研究过程而导向的成果。其中大部分作品在“CAC研究与创作学术奖金”项目支持下完成,其余作品皆在不同程度上与<CAC_实验室>发生交集。<CAC_实验室>是一个致力于探究艺术、设计、科学与技术及其对当代全球文化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的空间。通过艺术实践、技术开发和研究方法,我们使创造性过程最终导向具有高度生产价值和美学价值的艺术作品。<CAC_实验室>是一个流动的空间,鼓励作为新知识生发器的艺术实践;在这里,艺术和科技相互融汇形成一个交叉学科研究的实验性领域,不受主流文化建制、技术超载和资本偏见的影响。

 

关于<CAC_实验室>更多信息

lab.chronusartcenter.org

 

关于 “艺术&技术@”

“艺术&技术@”(A&T@)是由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发起并联合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ZKM)与韩国白南准美术馆以及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共同呈现的一个实验性项目,旨在通过建立艺术家与工程师以及技术公司的合作机制,延伸并更新艺术与技术的协同研究创作之丰富传统,探索新的艺术实践与批评之可能。该项目现已完成中国艺术家刘小东、颜磊等的特约实验项目,项目成果与众多国际艺术家的作品共同在CAC、ZKM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等地展示。

“艺术&技术@”项目框架下诞生的系列展览之第二期——“术问:真实的回归”(Datumsoria: the Return of the Real),将于2017年9月9日至2018年3月18日期间在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ZKM | 德国)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