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联合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ZKM)和韩国白南准艺术中心共同发起并呈现的系列国际群展项目“术问(Datumsoria)”,继2016年9月至12月期间在CAC举办首展,并于2017年9月至2018年3月期间在ZKM完成第二站巡展后,目前已巡回至韩国白南准艺术中心,展出刘小东、卡斯滕·尼古拉及白南准作品。

与此同时,由CAC联合ZKM和白南准艺术中心共同发起的“三个屋子”项目,继2017年由CAC首次推出“三个屋子:青年媒体艺术家国际巡展提名展”后,经三家合作机构共同评选出的三位艺术家——杨健(中国)、维利娜·弗里德里希(Verena Fridrich,德国)和金熙天(Kim Heecheon,韩国)——组成了三人群展项目“三个屋子(Three Rooms)”,首站于白南准艺术中心开幕,之后还将分别于CAC(2018.11.10-2019.1.20)以及ZKM(2019.6.27-10.27)巡回展出。

展览“术问”和“三个屋子”在白南准艺术中心同期举办,已于2018年7月12日开幕,并将持续至9月16日。

 

 “术问” & “三个屋子” 开幕现场

▲ 刘小东《失眠的重量》,由CAC“艺术&技术@”项目委约创作 / LIU Xiaodong: Weight of Insomnia, commissioned by "Art&Tech@". Courtesy of Nam June Paik Art Center.

▲ 刘小东现场讲解 / LIU Xiaodong presenting his work. Courtesy of Nam June Paik Art Center

▲维涅拉·弗里德里希《The Long Now》/ Verena Friedrich: The Long Now. Courtesy of Nam June Paik Art Center

▲ 杨健《传感器之林》,装置表演/ YANG Jian: Forest of Sensors. Installation performance. Courtesy of Nam June Paik Art Center

 

往期展览 

“术问”@CAC

“术问”@ZKM

“三个屋子:青年媒体艺术家国际巡展提名展”@CAC

 

展览联合呈现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夏季群展“机器不孤单”于7月21日正式开幕,并将持续至2018年10月21日。该展览将机器作为一个系统论概念延展至宏观语境里来审视并探讨网络、连结、环境,乃至自然与文化等问题,进而展示一种在多重主体的涌现中对于生态的新的想象。

此展率先于CAC发动后,将于冬季巡回至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当代艺术博物馆,之后将落地广东美术馆作为第六届广州双年展的组成部分。每一段巡展中都根植于当地语境,从运筹、生态和心理社会层面,创造出与周遭环境及环境域(umwelt)之间的相互联结。

The summer group exhibition Machines Are Not Alone: A Machinic Trilogy opened on July 21 at Chronus Art Center (CAC) and will remain on view till October 21, 2018. Exposing machines as systems, networks, milieus, natures of many orders and cultures of different kinds, this exhibition will investigate and discuss the symbiosis and reciprocity between natural and cultural machines.

The exhibition starts its ignition at CAC, continues to Zagreb Contemporary Art Museum in winter to become Device Art Triennial 2018, and finally lands at the Guangdong Museum of Art as a component of 6th Guangzhou Triennale. Each traveling iteration will root itself in the local milieu and create interconnections with its immediate surroundings and umwelt logistically, ecologically and psychosocially as if a living act of the Three Ecologies.

 

 开幕现场 

Opening Reception

2018.07.21

周六 Sat.

 

 艺术家及策展人座谈 

Panel with Artists and Curator

< 张尕、卡洛莱娜·苏贝卡、泰佳·布莱恩、冯晨、郑达、郑先喻、邓悦君、萨沙· 斯帕施尔 & 密尔拉扬·施瓦乔治、郭城>

< ZHANG Ga, Karolina Sobecka,Tega Brain, FENG Chen, ZHENG Da,HsienYu Cheng, DENG Yuejun, Saša Spačal and Mirjan Švagelj, GUO Cheng >

 

 展览作品 

Exhibited Works

卡洛莱娜·苏贝卡

与杰米·艾伦合作

《田野修复:碳》,2018

装置,尺寸可变

Karolina Sobecka

In collaboration with Jamie Allen

Field Remediations: Carbon, 2018

Installation, variable size

 

卡洛莱娜·苏贝卡

与克里斯托弗·贝克合作

《天空掠影》,2018

装置,尺寸可变

Karolina Sobecka

In collaboration with Christopher Baker

Picture Sky, 2018

Installation, variable size

 

盖尔·怀特

《潮汐池》,2017

影像装置,水、声音、定制电子元件

Gail Wight

Pool, 2017

Video installation with water, sound and custom electronics

Variable size

 

冯晨

《W》,2015

木制雕塑、音响、电机、机械零件

108 x 120 x 108 cm

FENG Chen

W, 2015

Wood, speaker, motor, mechanical parts

108 x 120 x 108 cm

 

泰佳·布莱恩

《深沼泽》,2018

装置,尺寸可变

Tega Brain

Deep Swamp, 2018

Installation, variable size

 

郑达

《生理反应II》,2016

电子综合材料、数据控制系统、气象测风系统、600个电脑风扇、电源

ZHENG Da

Physiological Reaction II, 2016

Customized electronic components, data controlling system, meteorological wind measurement system, 600 PC cooling fans, power supplies.

 

郑先喻 & 张硕尹

《第二人生-栖息地》, 2016

多媒体装置

500 x 70 x 200 cm

HsienYu Cheng & Ting-Tong Chang

Secondlife-Habitat, 2016

Multimedia installation

500 x 70 x 200 cm

 

邓悦君

《O》,2016

花岗岩、官府电池、定制芯片、喇叭

尺寸可变

DENG Yuejun

O, 2016

Installation with granite, photovoltaic cells, custom chips, speakers

Dimensions variable

 

托马斯·萨拉切诺

《空中景观,发射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白沙》2016

单通道影像,八分钟

(彩色,立体声,HD 1080P, 16:9)

Tomás Saraceno

Aerocene, launches at White Sands, NM, United States, 2016

Single channel video, 8'00"

(Colour, stereo, HD 1080P, 16:9)

 

萨沙· 斯帕施尔 & 密尔拉扬·施瓦乔治

《新陈代谢药剂》,2017

装置高220cm,含代谢型受体周长:130cm

Saša Spačal & Mirjan Švagelj

Meta_bolus, 2018

Installation 220cm (H), circumference with metabolic receptors: 130cm

 

郭城

(临时的)小器具

综合材料

150 x 15 x 200 cm

GUO Cheng

The (temporary) gadget, 2018 

Mixed Materials

150 x 15 x 200 cm

 

 展览详情 

About the Exhibition

机器不孤单:机器三部曲

07.21.2018 – 10.21.2018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CAC)

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策展人
张尕

参展艺术家 

泰佳·布莱恩、邓悦君、冯晨、郭城、郑先喻 & 张硕尹、托马斯·萨拉切诺、卡洛莱娜·苏贝卡(& 克里斯托弗·贝克、杰米·艾伦)、萨沙· 斯帕施尔 & 密尔拉扬·施瓦乔治、盖尔·怀特、郑达

展览支持

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澳大利亚艺术理事会

更多详情

Machines Are Not Alone: A Machinic Trilogy

July 21 – October 21, 2018

Chronus Art Center (CAC)

BLDG.18, No.50 Moganshan RD., Shanghai

Curated by
ZHANG Ga

Artists Supported by

Tega Brain, DENG Yuejun, FENG Chen, GUO Cheng, HsienYu Cheng and Ting-Tong Chang, Tomás Saraceno, Karolina Sobecka (& Christopher Baker, Jamie Allen), Saša Spačal and Mirjan Švagelj, Gail Wight, ZHENG Da

Supported by

Pro Helvetia Shanghai, Swiss Arts Council

Austalia Council for the Arts

More Info

艺术家
卡洛琳娜•苏贝卡、杰米•艾伦

嘉宾
朱新广、魏宁、秦思妍、陈华晋、泰加•布莱恩

语言
英文/中文

日期
07.22.2018

时间
11:00-17:00

地点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项目支持
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瑞士联邦政府科技文化中心

活动免费

* 仅限20位名额,请提前预约

 

7月22日(周日)CAC将与“机器不孤单”参展艺术家卡洛琳娜•苏贝卡及其合作者杰米•艾伦共同组织一场主题为“田野修复:碳”的工作坊活动。本次工作坊将引入媒体、技术和社会实践等不同层面的探讨,试图以更为清晰和易于感知的方式来考察公众对于碳循环的理解和参与。本次工作坊将设有嘉宾分享、动手实验以及提问与讨论等环节。同时,受邀嘉宾将分享他们在各自专业领域内所从事的与碳汇强化等相关的实践和工作,并与观众一起加入下午时段的动手实验与的讨论环节。

 

关于“田野修复:碳”

作为CAC夏季群展“机器不孤单”的系列工作坊项目之一,“田野修复:碳”由围绕“碳”以及有关碳修复、捕获、封存和储藏等新技术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构成,其中涉及田野调研、实验、修复、记录和文献产出。“田野修复:碳”试图透过一些具体实践和案例,勾勒出与碳捕获技术发展相关联的物质性实践、机遇和挑战。

“田野修复:碳”项目将根植于上海语境,探索通过技术对碳循环所进行的干预行为。工作坊及调研过程所生成的一些列实体物件和材料,将在CAC“机器不孤单”展期内展示于“田野修复图书馆”。此外,项目还将产出媒体、文献和一本题为“闭合碳循环”的手册,以总结在展览空间内所实施的项目以及通过本地合作机构而延展出的调研工作。

项目将重点考察碳汇强化技术(又称“负排放技术[NETS]”),其手段包括直接空气捕获、强化风化、海域肥沃化以及土壤封存。关于“负排放技术”,尽管技术和科学社区对此开展过大量研究,然而对于公众而言,其科学研究及过程依然充斥着推测性和未来主义色彩,同时亦难免存在一些误解。通过田野调研活动,我们试图以走访、记录和采样的形式,对二氧化碳废弃物的捕获和封存技术及其工业化努力进行现实考察;通过揭示碳捕获技术的当前实际研究和实施状况,该项目试图对这一技术的科学幻想和科学事实予以并置呈现。

 

< 工作坊环节设置及时间安排 >

上午时段

11:00

介绍“田野修复:碳”工作坊主题及项目框架

11:30

分组练习: 绘制碳循环

11:45

嘉宾分享

< 休息时间 >

下午时段

13:00

观众与嘉宾开放讨论

13:45

源/库实验,包括从呼吸中采集二氧化碳以及采用玄武岩演示化学风化过程

15:00

讨论“闭合碳循环”走访单位

15:45

讨论田野调研发展状态

我们在调研地点收集到什么?

还有哪些可能的走访地点?

哪些技术可以被用于采集新的“碳”样本?

哪些材料、开放资源和引导要点可以加入机器活动手册“闭合碳循环”?

17:00

工作坊结束,自由讨论

* 活动提醒

活动过程中以英文沟通为主,如感到不便,建议邀请一名英语流利的同伴一起加入。

 

 关于艺术家 

卡洛琳娜·苏贝卡(Karolina Sobecka是一位在艺术、科学与技术交叉领域创作的艺术家。她的近期项目探究技术创新背后的驱动力,以及将人类刻画于自然之中的哲学,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苏贝卡的作品在国际范围内展出,并获得了多家机构颁发的奖项,包括Creative Capital、根茎、纽约电影学院、格雷丝公主基金会、Eyebeam、皇后区艺术博物馆、维达艺术与人造生命奖、日本媒体艺术节等。苏贝卡是Flightphase艺术与设计工作室的创立者,任教于罗德岛设计学院、芝加哥艺术学院以及华盛顿大学。她是斯克利普斯海洋学研究所的访问学者,也是瑞士西北专科高等学校艺术设计学院美学实践与理论研究所的博士研究人员。

杰米·艾伦(Jamie Allen是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电子工程师,高分子化学家和展览设计师。他将媒体、电力和信息的物质系统作为艺术品、事件及写作进行实验。 艾伦是巴塞尔批判媒体实验室的高级研究员。他在西格弗里德·齐林斯基和亚菲塔·罗内尔的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并于2015年(优等生)获得欧洲研究生学院颁发的奖学金。他是媒体,艺术和哲学期刊《continent》的联合创始人。他是巴塞尔艺术设计学院“基础设施、媒体及通讯加拿大讲席研究员”。

 

 

项目由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支持,瑞士联邦政府科技文化中心战略支持

机器不孤单:机器三部曲
07.21.2018 – 10.21.2018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CAC)
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策展人
张尕

参展艺术家
泰佳·布莱恩、邓悦君、冯晨、郭城、郑先喻 & 张硕尹、托马斯·萨拉切诺、卡洛莱娜·苏贝卡(& 克里斯托弗·贝克、杰米·艾伦)、萨沙· 斯帕施尔 & 密尔拉扬·施瓦乔治、盖尔·怀特、郑达

展览支持
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澳大利亚艺术理事、洪建全文化基金会

特别感谢
斯洛文尼亚共和国文化部、卢布尔雅那市文化局、卡佩拉画廊

开幕
2018.07.21 周六
3.30 - 5pm  开幕座谈
5 - 7 pm  开幕式

参观信息
周三-周日 11:00-18:00
门票:20元(每周三免费)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荣幸呈现群展 “机器不孤单:机器三部曲”。

这个世界是机器的:不仅其运转依赖于一个由机器构成的网络,而且当我们从操作层面上看,亦或就这个词的抽象意义来理解时,土地、河流、山川、树木、动物等,这些由相互连通的场域、神经触点、运动与传感、精神与身理以及社会关系所构成的系统,亦皆可被视为某种机器。构成这些系统的生物圈和技术环境,它们层叠覆盖、交织缠绕、横跨贯通、互相关涉,如同人性与思想、知识与自由之间的关系一般错综复杂。与二元论式机械观相去甚远,这一机器、设备和器械的世界观提出了一种联合的展望:承认万物应享有平等的地位、应获得同等的尊重与关爱。

展览“机器不孤单”揭示了一种新的机器生态学——一种由人类器官、技术器官和社会组织的共同个体化而发展形成的机器学说和有机学说。因此,机器不孤单,因为它们与其它机器——不论是同一门类的亦或不同阶序的机器——一起工作、运转、运行。“机器不孤单”亦委婉地指出一个简明扼要的定理:只有当我们以这样的方式来照料相互依存的万物时,一种海德格尔式的“天、地、人、神”四重共生,才能经由机器的调解而得以真正实现。

展览“机器不孤单”装配有天空机器、灌溉机器、大地机器以及其它多种情感器械和设备,途中它们将搭乘运输机器、海关机器,落地后则经由展演机器、工作坊机器以及观众和参与机器来激活。

 

HsienYu Cheng and Ting-Tong Chang:Secondlife-Habitat, 2016 ©CAC, Courtesy Hong's Foundation for Education & Culture. Photo: ZHONG Han

 

Saša Spačal & Mirjan Švagelj: Meta_bolus, 2017 © Courtesy CAC, Kapelica Gallery. Photo: ZHONG Han

 

Gail Wight: Pool, 2017 © Courtesy the artist. Photo: ZHONG Han

 

台湾艺术家郑先喻与张硕尹制造了一件生物电子器械 “第二人生-栖息地” 来与观众进行一场有趣的选择游戏,其运作机制传递了艺术家的创作理念——“生命不应有比例大小型态之分”。另一组合作搭档斯洛维尼亚艺术家萨沙· 斯帕施尔与科学家密尔拉扬·施瓦乔治在他们的装置 “新陈代谢药剂” 中,通过揭露自然生成与人工提取抗生素这两条互为相关的新陈代谢过程,暗指了因人类长期以来对药物肆意依赖而造成的破坏。在影像装置 “潮汐池” 中,美国媒体艺术家盖尔·怀特揭开了了北加利福尼亚盐点州立公园中池潭下袖珍世界的面纱。中国艺术家邓悦君激活其声音装置 “O” 的话语机制,将阳光用作充满活力的行为体(actants)。无独有偶,艺术家郭城则通过其 “临时的小器具” 与周遭环境中的本底辐射进行互动。托马斯·萨拉切诺展示了其参与式项目 “空中景观” 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白沙的举办过程,呈现了一个由集体智慧与环境因素所构建的漂浮雕塑,借由一种新的基础建设来激活地理疆界。生活工作于瑞士的艺术家卡洛莱娜·苏贝卡对碳循环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她的合作项目 “天空掠影” 和 “田野修复:碳” 构建于上海本地社区的景况之中,在制作与运行的过程中产生意义并引出其重要性。泰佳·布莱恩则带来她的土地导向项目 “深沼泽” ,探索本土湿地系统能够带来的一种可持续性生活方式。郑达的作品 “生理反应II” 呈现了一组270公斤机器的自主表演。该装置构成包括各种电子系统及600台PC制冷风扇,其中的意动启示了日常之物机械化过程中所具备的自主生成之潜能。在装置 “W” 中,冯晨重构摄相机结构,改变了我们通过媒介一贯看到和听到的世界;他将该机械装置嵌入个人感知机器与创造机器之间,探索两者的互相作用关系。

 

DENG Yuejun: O, 2016 © Courtesy the artist. Photo: ZHONG Han

 

GUO Cheng: The (temporary) gadget, 2018 © Photo: CAO Daxu

 

“机器不孤单” 将主体这一概念拓展至无生命以及物的世界,包括文化和自然的,以及技术和精神的,主张在后人类共生中积极地重新思考现代性,自由及解放。

 

Tomás Saraceno: Aerocene in White Sands (NM, United States), 2016 ©CAC,  Courtesy Aerocene Foundation. Photo: ZHONG Han

 

Karolina Sobecka & Christopher Baker: Picture Sky in Mexico City, 2015 © Courtesy the artist. Photo: ZHONG Han

 

Karolina Sobecka & Jamie Allen: Field Re-mediations: Carbon, 2018 © Courtesy the artist. Photo: ZHONG Han

 

Taga Brain: Deep Swamp, 2018 © Courtesy the artist. Photo: ZHONG Han

 

此展将在全球范围内开启三段旅程:2018年夏季率先于上海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发动,接着于冬季巡回到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当代艺术博物馆成为2018年 “器械艺术三年展”,最后将落地广东美术馆作为第六届广州三年展的组成部分。每一段巡展中都将根植于当地语境,从运筹、生态和心理社会层面,创造出与周遭环境及环境域(umwelt)之间的相互联结,仿佛是通过鲜活的实例来践行“三种生态学”。三部曲共同勾勒出一道机器轨迹,它将跨越海洋和陆地、地方和场域,它将融合气候与社群,因地制宜,并进而扩充形成一支荡气回肠的机器合奏曲。

 

ZHENG Da: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2016 © Courtesy the artist. Photo: ZHONG Han

 

FENG Chen: W, 2015 © Courtesy the artist. Photo: ZHONG Han

 

 

 

 

艺术家
卡洛琳娜·苏贝卡(Karolina Sobecka)

合作艺术家
克里斯托弗·贝克(Christopher Baker)

邀请对象
100+名公众(上海地区)

关键词
天空、大气、云、地球探测卫星、摄影

项目活动时间
2018.07.08 下午01:19

捕捉到的“天空"上传至
http://picturesky.net

项目回顾
http://www.gravitytrap.com/artwork/picture-sky

由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支持

 

< 什么是“天空掠影”?>

Picture Sky, Karolina Sobecka, 2015.

“天空掠影”是一个大型影像制造工具,旨在组织公众使用他们的手机同时拍下天空的照片。其最后形成的巨型天空图像只有通过群众分散式的力量才有可能实现。观众在地理坐标图上选择一个位置,并于一颗卫星由上至下拍摄云层的同时拍摄一张天空的照片。此项目提出通过收集所有参与者拍摄的照片,来构造一个与卫星所拍影像平等又对立的画面。众包式(crowd-sourced)图像是参与者同时看向天空这一行为体验的造物,这不仅是一种网络式的观看,更是一次集体的凝视。正是这样的集体行动引起了我们对大气的关注。

为呼应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hronus Art Center)夏季展览“机器不孤单”,卡洛琳娜带着该项目来到了上海,邀请生活在本地的参与者共同行动。

“天空掠影”进行中

 

如何共同完成一个艺术项目/步骤解析:

Step 1/

拿出手机,登陆网址http://picturesky.net

Step 2/

输入姓名,您将会作为”天空掠影“参与者之一在展览中被提及;

Step 3/

拍摄时间定于7月8日下午1:19,也就是卫星飞过上海上空的时间。请务必在该时间点内拍下天空照片。网页设有倒计时,方便您留意时间;

Step 4/

拍摄前,请在网页提供的地图上标记您的位置;

Step 5/

打开手机的相机功能;

Step 6/

面朝北(可使用手机内置的指南针功能);

Step 7/

拍下天空照片,请尽量确保天空的画面可以占据整个镜头,遮挡物越少越好;

Step 8/

返回网页,上传照片;

也可登陆http://picturesky.net或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详细步骤。

 

< 如何参与?>

7月8日(周日)下午1:19之前,扫下方二维码,加入CAC Picture Sky 微信小组,发送一条消息,内容包含“姓名+工作或生活地点

或者搜索chronusartcenterorg,向CAC微信账号发送好友请求,请注明“天空掠影报名”。

如有任何疑问,欢迎在微信文章下方留言。

 

< “天空掠影”回顾 >

 < 关于艺术家 >

卡洛琳娜·苏贝卡(Karolina Sobecka),是一位创作于艺术、科学与技术交叉领域的艺术家。她的近期项目探究技术创新背后的驱动力,以及将人类铭刻于自然之中的哲学观念背后的影响因素。卡洛琳娜的作品在国际范围内展出,并获得了多家机构颁发的奖项,包括Creative Capital、根茎(Rhizome)、纽约电影学院(NYFA)、格雷丝公主基金会(Princess Grace Foundation)、Eyebeam、皇后区艺术博物馆(Queens Museum)、维达艺术与人造生命奖(Vida Art and Artificial Life Awards)、日本媒体艺术节(Japan Media Arts Festival)。卡洛琳娜是Flightphase艺术与设计工作室的创立者,任教于罗德岛设计学院、芝加哥艺术学院以及华盛顿大学。她也是斯克利普斯海洋学研究所(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的访问学者。她也是瑞士西北专科高等学校(HGK)艺术设计学院(Hochschule für Gestaltung und Kunst,Fachhochschule Nordwestsweiz)美学实践与理论研究所(Aesthetic Practice and Theory)的博士研究员。

克里斯托弗·贝克(Christopher Baker)是一名艺术家,其作品涉及城市景观中丰富的社会,技术和意识形态网络。克里斯托弗的作品曾在美国的多个艺术节,画廊和博物馆以及国际场馆展出,包括,劳动艺术与工业创作中心(LABoral Centro de Arte y Creación Industrial,西班牙希洪)、伯尔尼通讯博物馆( Museum of Communication, 伯尔尼)、卢森堡赌场-当代艺术论坛(Casino Luxembourg - Forum d'art contemporain,卢森堡)、斯特罗兹当代文化中心(Centro di Cultura Contemporanea Strozzina,意大利佛罗伦萨),以及位于法国、芬兰、匈牙利、丹麦、澳大利亚、英国和加拿大的场馆。 他目前是芝加哥艺术学院艺术与科技专业(Art and Technology Studies department,School of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的助理教授。

 

< 关于“机器不孤单(Machines Are Not Alone)” >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夏季将推出五周年重要群展“机器不孤单”,该展览将机器作为一个系统论概念延展至宏观语境里来审视并探讨网络、连结、环境,乃至自然与文化等问题,进而展示一种在多重主体的涌现中对于生态的新的想象。该项目作为2018年器械艺术三年展的序曲,率先于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启动,并将于冬季巡回至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当代艺术博物馆,最后一站将落地广东美术馆作为第六届广州三年展的组成部分。 在每一站巡展中,该项目都将根植于当地环境,以嵌入的模式创造出与周遭环境及环境域之间的相互联结。

 

项目由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