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讨论:跨界激辩-新媒体艺术VS新浪潮戏剧

格式工厂6

嘉宾:伊丽莎白·勒孔特(Elizabeth LeCompte)、约翰内斯·格贝尔(Johannes Goebel)、赵川、王翀

时间:2014-09-27  14:00 ~ 2014-09-27  16:00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101)

语言:英文(配中文翻译),中文
本活动免费,请通过邮件预约 membership@chronusartcenter.org(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和预约人数)

关于活动:
新媒体艺术的“新”,意不在技术的推陈与重写,新浪潮戏剧的“新”,亦不是简单、激进地颠覆传统。在不同的艺术领域中,能真正超越代际传承,而开辟新格局者,皆因其真挚且富有原创性的工作对所身处的时代做了精彩的演绎(回应)。本次专题讨论会的四位嘉宾分处不同的代际,却都可视为这类人物的代表:老牌实验剧团伍斯特小组的导演伊丽莎白·勒孔特(Elizabeth LeCompte)、上海本地独立戏剧团体“草台班”的创始人赵川、北京薪传实验剧团的导演/新浪潮戏剧的发起人王翀,以及近年来国际上最为活跃的表演艺术中心之一——EMPAC的总监约翰内斯·格贝尔。四位将就新媒体艺术与戏剧的新浪潮展开对谈——谈谈多媒体表演,谈谈戏剧艺术的终结,谈谈真的假艺术和假的真艺术,谈谈21世纪末的老头儿老太太如何能一手一个3D打印机共度余生。

关于讲者:
伊丽莎白·勒孔特(Elizabeth LeCompte)是伍斯特小组(The Wooster Group)的创始成员之一。自1975 年以来,她作为编舞、设计和导演制作了本小组的所有作品,包括19 个剧作,5 个舞蹈作品和9 个电影和视频。勒孔特已经从新学院和加州艺术学院获得了许多的奖项和荣誉博士学位。
伍斯特小组:www.thewoostergroup.org

约翰内斯·格贝尔(Johannes Goebel),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实验媒体和表演艺术中心(EMPAC)的教授,同时也是其创始人。自2001/2002年起,他致力于EMPAC的规划与筹建工作,包括参与这一巨大建筑体本身的设计,以及团队的构建和项目的构想。EMPACE试图在数字世界与人类感官世界之间构架起桥梁,并引申向艺术与科学中的研究与创造性工作。每年,新的作品都由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在EMPAC创作完成。
1990年至2002年期间,格贝尔任职于德国卡尔斯鲁厄市的ZKM艺术与媒体中心(ZKM | Center for Art and Media),同时也是该中心音乐音响研究所(Institute for Music and Acoustics)的创始人。他也深入参与了ZKM新建筑的规划与设计。在此之前,格贝尔是一位数字音乐领域的作曲家,他以木材、金属等材料制造自己的乐器,并以此与不同艺术领域的艺术家进行合作。他连续多年在一个自由即兴乐团担任乐手。此外,他也在教学领域有颇多建树。其中包括他在美学、音乐、艺术与科技等领域的教学和出版。
EMPAC: www.empac.rpi.edu

赵川,与同仁于2005年在上海创立戏剧团体“草台班”,致力推动新的社会剧场运动,建设非牟利的公共空间和剧场美学。他与这个团队激发起普通人的戏剧能量,创作剧场作品,组织文化活动,策划非牟利的戏剧演出及国内国际互动,已形成相当影响。他并为海内外刊物撰写文化及艺术批评文章,曾荣获台湾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等多项文学奖项,受邀参与多个国际戏剧节、文学节等。

王翀,新浪潮戏剧发起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80后戏剧导演,北京大学法学士,夏威夷大学戏剧硕士,纽约大学访问学者。他翻译并导演了《阴道独白》、《哈姆雷特机器》等欧美后现代名作,又以《雷雨2.0》、《海上花2.0》、《地雷战2.0》革新中国经典。其中《地雷战2.0》成为荣获东京国际剧场艺术节大奖的首部华语戏剧,《雷雨2.0》被新京报评为中国小剧场戏剧30年十佳作品,《一镜一生易卜生》被文艺生活周刊评为2012年度中国十佳演出。他曾获2012亚洲文化协会奖金、2007中国译协韩素音青年翻译奖亚军,出版有译作《作家之旅》。
薪传实验剧团:www.theatre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