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技术@

艺术&技术@

“艺术&技术@(暂定名)”是由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发起并联合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ZKM)合作开展的一个实验性项目。
“艺术&技术”所受启发来自于艺术、科学与技术之间跨学科、实验性共生的丰富传统。在当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有两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几乎同时发生于20世纪中叶美国的东西两岸:西边的洛杉矶郡立美术馆 (Los Ang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LACMA 为美国西海岸最大规模综合性美术馆) 的当代艺术首席策展人Maurice Tuchman 于1966年发起的“艺术与技术”(A&T or Art & Technology) 项目以及由贝尔实验室工程师Billy Klüver 和艺术家劳申伯于同年在东部的纽约发起的“艺术与技术实验”(E.A.T, Experiments in Art and Technology) 项目。尽管这两个堪称为运动的大型项目没有太多机构间的互动,其以艺术与技术合作以开拓艺术之新潜力的共同目标则相得益彰,对艺术界造成的冲击不一而同。

洛杉矶郡立美术馆的“艺术与技术”项目将重要艺术家和加利福尼亚的多个大型技术企业和智库配对合作,使艺术家有机会接触最新的技术发明,并在工程人员的协助下尝试新的艺术实践的可能,其成果以展览的形式体现。参与的艺术家包括罗伯特·欧文(Robert Irwin)、詹姆士·特瑞尔 (James Turrell)、克拉斯·欧登伯格 (Claes Oldenberg)、里查·塞拉 (Richard Serra) 以及罗伊·利希滕斯坦( Roy Lichtenstein) 和安迪·沃霍 (Andy Warhol)等共70多位美国及欧洲知名艺术家,有将近250家企业被邀请参与合作,其中包括美国航天航空局(NASA)、IBM、通用电器(GE)、洛克希德·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等。以纽约为中心的“艺术与技术实验”(E.A.T) 的辐射力则遍及全美28个地区,其在60年代末的高峰期时的“会员”人数达到6000多人, 合作作品600多件。E.A.T 一直延续到1993年,对整个60、70年代及80年代的艺术生态的多样化发展以及艺术、科学及技术间的交叉合作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艺术与技术”以及“艺术与技术实验 ”两个项目均应邀参加了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大阪世博会被誉为展示20世纪艺术/科技合作成果之最重要的一次博览会。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以数字技术为标志的新媒体艺术也开始在中国出现,但囿于观念及条件的制约,大部分实验作品多以数字摄影或视频方式呈现,数字技术在包括对触觉体验 (haptic)、远程遥控(telematic)、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沉浸场景(immersive environment)、机器人技术(robotics)以及神经工程(neural engineering)、生物生态(eco-bio)等各个领域所能体现的自我组织、自我生成之能动物质性还有待艺术家与技术人员之间的共同合作去探讨并发掘其创作的潜力。

鉴于此,“艺术&技术@”将基于对技术之于艺术/人文之互为关系的历史认知,以及在时空之技术构建下的当代语境中对于技术乃是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生产之先决条件的批判性认知,通过率先在中国国内建立一个艺术家与工程师以及技术公司的合作机制来探索新的艺术实践与批评之可能,为中国乃至国际的当代及未来的艺术发展打开新的想象空间。

“艺术&技术@”项目首期为期三年,每年邀请一位从事传统媒介的中国著名艺术家和工程技术专家及相关企业配对合作,运用高端程序及生产设备,共同探讨、研发并制作一件独特的、有别于其长期建立起来的艺术语汇和形式策略的作品,从而打开新的视野,进一步拓展这些艺术家的实验潜能,换言之,亦将对二十一世纪艺术创作的发展作出贡献。

该项目的委约作品具有研究的性质,在多方协同创作的过程中要求纳入系统的方法、缜密的构思、反复修改及原型测试。该研究与生产的周期大致为一年。作品成果首次将以双个展的形式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同时邀请一位国际知名媒体艺术家共同参展,或从国际合作机构的馆藏中挑选一件作品联合展出。这种配对式的展览形式创造了一种在对技术的使用上不同方式间的比较和在阐释技术的本质及其衍生出对当代意识的塑造影响时不同的文化、历史视角之间发生的交流与对话。该展览结束后将巡回至另一国际合作机构。 “@”意味着“艺术&技术”项目作为一个开放性平台欢迎未来的伙伴机构,以“@”结尾也代表着项目多元化的发生地。与展览同步,将组织主题性讲座、工作坊等作为配套研究。从项目的构思到实施将予以跟踪纪录,并形成文献,在三年周期截至时,结合专项论文予以出版。

“艺术&技术@”项目首个特约中国艺术家为国际知名艺术家刘小东。

关于合作机构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成立于2013年,系国内首家致力于媒体艺术之展示、研究/创作及学术交流的非营利性艺术机构。通过展览、驻留、奖学金、讲座、工作坊及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出版,CAC为媒体艺术在全球语境中的论述、生产及传播开拓了一个多样化且富有活力的平台。CAC以批判地介入不断改变进而重塑当代经验的媒体技术来推动艺术创新及文化认知。
http://www.chronusartcenter.org

ZKM|艺术与媒体中心(德国

作为一家文化机构,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ZKM)在世界上享有独特的地位。它结合生产与研究,展览与活动,协调与纪录,不断回应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及当今社会结构的持续变更。在发展跨学科项目及促进国际合作方面,ZKM拥有多重可供使用的资源:当代艺术博物馆、媒体博物馆、视觉艺术学院、音乐与声学学院以及媒体、教育与经济学院。http://zkm.de/

刘小东作品制作支持机构

里森画廊(英国)
里森画廊(Lisson Gallery)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时间最长的国际当代艺术画廊之一。自1967年由尼可拉斯·罗格斯戴尔创办以来,其代理的艺术家们改变了艺术的创作与展示方式。其中包括很多重要的极简主义艺术家与观念主义艺术家,如索尔·勒维特(Sol LeWitt)、理查德·朗(Richard Long)以及从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和理查德·迪肯(Richard Deacon)到施拉泽·赫什阿里(Shirazeh Houshiary)和托尼·克拉格(Tony Cragg)这整整一代英国重要的雕塑家。里森画廊持续支持它所代理的艺术家的未来发展,包括已故艺术家的遗作、成名艺术家在演变中的创作以及新晋艺术家广阔的潜力。
刘小东作品由里森画廊代理
http://www.lissongallery.com

项目发展联属机构
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
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BCAF)是中国唯一专注于当代人文艺术的公募性基金会和文化智库,以“发现文化创新,推动艺术公益”为使命,通过广泛而有活力的公益项目,开拓延展艺术的活力,连接艺术与多元领域,让更多人自由平等地分享艺术。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于2008年成立,在北京市民政局正式注册,业务主管单位为北京市文化局。
http://www.bcaf.com.cn

关于艺术家
刘小东是现代生活的描绘者,他的大幅作品成为了新兴世界的历史绘画。刘小东在人口迁移、环境危机、经济动荡等全球议题中找到了人性的面向,但通过精心安排的构图,他行走于虚构与现实的交界地带。作为1990年代以来新现实主义画家中的佼佼者,在被摄影媒体统治的当代艺术语境中,他对具象绘画的坚守成为一种观念立场。刘小东试图“还人本真”的工作受到天安门事件的激励,同时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传统保持警觉,他的创作常常以自由随意的笔触完成,富含深意。虽然刘小东的创作常取材于生活,他选择不同的模特来为场景提供更加丰富的叙事性。刘小东的艺术实践中的这一参与的面向,常常也会被日记或影像所记录,反映了一种迫切的关联感,正如他所说,“艺术与社会应如呼吸,一个呼出一个吸入”(2008)。

刘小东,1963年出生于金城,现生活工作于北京,曾在西藏、日本、意大利、英国等地进行创作。刘小东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本科(1988)及硕士(1995)学位,现于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授。1998-1999年间,他曾与马德里康普斯顿大学艺术学院深造。刘小东曾与奥地利格拉茨美术馆(2012)、北京尤伦斯艺术中心(2010)举办个展,也曾参与许多群展,包括上海双年展(2000,2010)、第15届悉尼双年展(2006)以及第47届威尼斯双年展(1997)。
http://www.lissongallery.com/artists/liu-xiaod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