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展览

     

    为纪念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成立十周年,CAC在其新空间举办一场文献展,呈现机构于过往十年间之研究与实践轨迹的记录。展览于2023年4月16日开幕,自4月17日持续展出至5月28日。

     

     

    CAC过去十年多维度的各类项目在展览中跃然于三条时间轴之上——展览、公共项目,与CAC实验室,项目之间的关联以若干条影响着CAC研究方向的线索展开。这些线索涉及了广泛的媒体艺术议题,同时也见证着正在发生的文化范式之转变。从机器的动态性到运动图像的流动性,从混合现实和具身技术,到围绕机器本体论的思辨,从比特和字节的物质性,以及数字的算法力量所构造的新现实,到人工智能所涌现的主体性与能动性,从与不同生命形态以内在方式的相遇到人工代理、生物介质所展现出的智力与自主性,生命、自然、现实、环境、时间、物质性等概念被质询,并偏离其传统语义——CAC策划的诸多项目都指向了一个由事物彼此联系并影响的、缠绕的世界观,并对此间万物的定义超越了技术与自然、生物与非生物、主体与客体、物质与非物质的对立。

     

    摄影:钟晗

     

    以下轨迹归纳了CAC过去十年的实践特色:

     

     

    # 机器,机器人学,机械集合,类人,自动化,系统论

     

    媒体艺术首先是基于技术设备的艺术,与设备、器械密不可分。机器是创作的媒介,也是展示的设备;机器是相互依存的、协调运作的器官;机器既是对生命与生机的模仿,同时也运转出其特殊的存在逻辑、心身属性与社会关系。这一线索将从机器运动这一媒体艺术的基本特征出发,探索机器美学、身体与机器、系统思维、控制论、算法与机器自治等主题。

     

     

    # 动态影像,VR/AR/XR,混合现实,沉浸,具身性,存在主义技术

     

    作为机器运动的延伸,动态媒体、图像机器与动态影像向真实生活的模拟迈出了重要一步。人类和机器之间的日益融合如何在艺术中体现?虚拟技术如何改变我们对于现实与时空的定义?比特和字节的物质化成为通过物理计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与扩展现实等技术手段,在混合及媒介化现实领域中进行新形态艺术创作的基本要素。第二线索的研究与实践介绍了“万物源于比特”的审美之物如何通过混杂数字与物质两种形式来达到模拟和表征的概念。这一线索还探讨了如何通过虚拟与增强技术创造非线性的、体验性的叙事,如何通过脱离现实来质疑我们所感知的现实。同时,有关现实的本质和人类感知的基本本体论问题也将在该线索中被仔细探究。

     

     

    # 代码,数据,网络艺术,互联网,网络理论,开源,区块链

     

    在这个版块中,围绕计算机代码创造与理解的知识产出以及批判性的艺术实践将同时进行。这一线索探索了计算机代码如何改变我们的思维、行为和感受;以及数字计算与网络如何深度渗透于人类生活、社会、地缘政治格局、财政体系、劳动条件、基础设施与环境。通过审视前-后端界面,以及支撑这些界面的各类数字网络基础设施,该版块所囊括的研究与实践揭开了复杂技术系统的隐形依赖,反思了早期互联网文化的形成及先锋精神,以及当前数字世界中肆虐的噪音与暗物质。

     

     

    # 生物艺术,生命政治,微生物政治,生物过程,亲缘关系,生物工程学

     

    该线索的实践通过呈现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技术的艺术性应用,探索了对生命新技术方法所衍生的哲学与伦理层面的考量。这条轨迹创造了与各类生命形式的相遇,剖析生命与生长之怪诞且躁动的界域以及活体与潜意识之间的边界。

     

     

    # 算法,人工智能,能动性,涌现,共生,生物媒介

     

    面对这个由比特和字节的物质性、数字算法力量所构成的新现实,我们该持有怎样的想象力以及对主体的认定? 如何将机器智能视为在另一种量级上,有着不同于人类的主体性的,具有能动力的存在? 这一线索探索了无机物、非人类实体、电子物件、算法、代码和生物介质所表达出的智能、自组织、自生产、自主性和亲生物特性。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将重新思考智慧、生命和存在的定义,寻求所有生命在共生中纠缠与共存的潜力,从而见证每位同居者独特的自我身份的出现。

     

     

    # 环境域,能量,机器生态,人类纪,不止于人类,气候工程,宇宙政治

     

    CAC的研究与实践横跨了新物质主义——如见诸于物论、扁平本体论与后人类研究等广泛议题,将多种类型的生命体、多种层级的环境、大地与多种秩序的人工制品在愈发复杂的纠缠中相互关联,其尺度辐射自微生物至行星,体现了后人类语境下对于多重主体性之不同层次的理解。物质性、时间性、具身性和自然等概念如何在当代媒体社会语境下被重新阐释和扩展?如何在当前技术逻辑所导致的、深受表征危机的状况与环境的紧迫性所困扰的后人类社会中,去回应多孔性、复杂性、横向性和美学等概念?该线索下的项目深入探讨了后人类如何作为艺术创作的条件,在 21世纪引发新的文化想象之范式转变。

     

    值此十周年之际,CAC邀请观众加入这场对机构过往之历程的回顾,并以此作为新起步,以多节点、网络化的研究与展示模式延续CAC的使命。

    缠绕:生物/媒介

    2022.07.30 – 2023.02.06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艺术家:

    曹舒怡、马兹·贝林·克里斯蒂安森 & 乔纳斯·约根森、金允哲、顾广毅 & 罗伃君 & 田倧源、安妮·刘、曲晓宇、阿纳斯塔西娅·瑞娜 & 黄丹蕾 & 梅雷迪思·宾尼特 & 乔治娜·诺兰 & 胡一玫、唐子豪、王月悦、徐昊旻、奚雷和やくしまるえつこ

    展览构思: 

    张尕

    策展人: 

    毕昕、曹佳敏、张尕

    开幕日:

    2022.07.30

    参观信息:

    周三-周日 11:00-18:00(17:30停止入场)

    免费入场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即将呈现展览“缠绕:生物/媒介”,展出的十组作品来自于艺术家曹舒怡、马兹·贝林·克里斯蒂安森 & 乔纳斯·约根森、金允哲、顾广毅 & 罗伃君& 田倧源、安妮·刘、曲晓宇、阿纳斯塔西娅·瑞娜 & 黄丹蕾 & 梅雷迪思·宾尼特 & 乔治娜·诺兰 & 胡一玫、唐子豪、王月悦、徐昊旻、奚雷和やくしまるえつこ。
     
    放眼生物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能够以信息、程序和代码的形式被阅读、测量和研究。媒体理论家尤金·萨克尔(Eugene Thacker)在其2004年出版的著作《生物媒介》(Biomedia)一书中,阐述了生命形式正在发生的语境重置——从碳基质料到硅基质料的过渡,以及计算机科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密码与计算机代码的融合。当一个生命实体被理解为一种媒介,生物过程之实现(corporealizing)便是"一段调节过程"(a process of mediation),这也应和了萨克尔的媒介理论,即介质化是媒介物形成的必要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看,生物系统并不是以一种可以追溯至牛顿机械范式的简化方式来运作的;相反,它在星云、无数的粒子和情景中演化,生物体需要"与时俱进,根据不同的语境和情况得到协调"。
     
    展览“缠绕:生物/媒介”通过重新思考生物媒介的概念来进一步探索这一情况。所有实体都处于不断把握和适应不可预测的熵宇宙的过程之中,自然的波动、演化和可编译的物质性也反映在信息、程序和代码的组织和执行中。而重要的是,我们要以独特的视角去探讨人工智能、电子学、算法和信息学中的亲生物特性,“缠绕:生物/媒介”既是对这种视角的思考和行动。
     
    本次展览不仅将生物艺术从一门主要通过技术手段处理细菌、基因或转基因材料的艺术学科中提升和解放出来,还回应了当下的紧迫诘问,其对象包含了生命基质的转变性与生命的定义;不断变化的自然过程演化范式;在生物和技术域的影响下所涌现的新主体;以及对物理存在(自然)、技术存在(人工)和精神存在(生物)之间共生关系的渴望,并以此在后人类世界秩序中重思西蒙栋式的概念。
     
    参展的作品在展览的四个章节中逐步揭开面纱。第一章节"转码"(Transcoding)探讨了无机物中体现出的智慧和生命节奏(曹舒怡),意识的可塑性和技术迭代之间的反馈回路(安妮·刘),以及各物种之间的流动性、协作和能量流动(阿纳斯塔西娅·瑞娜 & 黄丹蕾 & 梅雷迪思·宾尼特 & 乔治娜·诺兰 & 胡一玫)。本章不仅探讨了情感、感知和主观性是否可以被产生和塑造于代码、设备和实验室之间,还以生物为中心的设计角度描绘了人类和非人类实体之间的未来连接,并呼吁建立一个将互惠的美学与行星思维纳入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更为开放的智能机器生态。
     
    曹舒怡
    《蜉蝣》
    三频道影像装置
    2021
     
    《多孔》
    3D打印树脂雕塑
    2021
     
    安妮·刘
    《在肉身机器中寻找灵魂》
    影像装置
    2018-2020
    阿纳斯塔西娅·瑞娜、黄丹蕾、梅雷迪思·宾尼特、乔治娜·诺兰、胡一玫
    《微生物宇宙》
    影像、手机应用软件

    2020-2021

     

    第二章节“进化”将探索生物作为媒介的可能性,以及媒介所具备的生物特征,生命和代码、自然和人工、有机体和比特是否还能被区分?艺术家やくしまるえつこ的项目《我是人类》(I’m Humanity)基于"后人类音乐"的概念,将DNA序列视为存储音乐的媒介。作品通过将音乐信息转换为蓝藻的基因密码,进入了一个动态的进化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仅音乐信息有可能因突变而丢失,其文化信息也可能被衍生、改变,甚至替代。

     

    やくしまるえつこ

    《我是人类》
    基因编码音乐,激光唱片,音乐视频

    2017

     

    顾广毅、罗伃君与田倧源的合作作品《未来神猪博物馆》进一步探讨了生物媒体在文化维度中的进化。艺术家们虚构了一个科幻场景:2020年之后,猪处于灭绝的边缘,与此同时,存在着无数个平行世界通过前沿技术手段着手猪的培育。《未来神猪博物馆》这一概念性的博物馆通过相悖观点的交流、建筑的工程图像展示,以及艺术家们的虚构想象力,深入研究了民间习俗、技术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

     

    顾广毅、罗伃君、田倧源
    《未来神猪博物馆》
    四频道影像装置,文献,3D渲染模型
    2020

     

    在第三章“能动主体”中,我们将探索自然、无机物和人工生命所展现的生机与自主性,以此来进一步扩大我们对生命的理解。金允哲的《阿尔戈斯》(Argos)将机器视为一种非人类主体。这件作品由四十一根盖革·穆勒管组成,呈现了一个生物体,一阵检测到宇宙粒子的闪烁。《阿尔戈斯》不是一台静止的机器,而是一个动态的建筑结构,在宇宙辐射和振动的脉冲之间不断进行交互。如果说金允哲的作品探索了隐喻和物质性之间的关系,那么马兹·贝林·克里斯蒂安森与乔纳斯·约根森的作品则重新思考了语言和物品之间的关系。《SONŌ》探讨了语言在人机交互领域的影响。根据艺术家们的研究,对于社交型机器人,声音信号在传达情感方面,相比较于视觉,可能是更具有效性的媒介。作品指向"生命为何"的问题,语言/声音对生命意味着什么?

     

    马兹·贝林·克里斯蒂安森,乔纳斯·约根森 
    《SONŌ》
    软体机器人装置
    2020-2022 

     

    金允哲
    《阿尔戈斯》
    穆勒管、玻璃、铝、微控制器
    2018 

     

    曲晓宇的作品《虚拟溯源》构建了一系列人工地貌与声景,以显现出一套人工智能系统的具身体验。通过揭示人工智能系统轻巧智慧的外壳之下所隐藏着的、无处不在的硬件基础设施,曲晓宇旨在重新勾勒出该系统散落于地层之上的本体。该项目隐秘地指向了后人类转向,自然与技术在此间缠绕。

     

    曲晓宇
    《虚拟溯源》
    影像装置(彩色,多通道空间音频,10 分钟,循环播放)
    2022 

     

    第四章“共生”对有机生命和人工生命的融合及其相互依存进行了更深入的解读,从系统的视角发展出围绕着生物性媒介化所构建的多种关系的理解方式与讨论。

     

    作品《云凝为雨滴坠入海洋》是对汉斯·哈克(Hans Haacke)于1963至1968年间创作的《凝结立方体》(Condensation Cube)的重构,反映了艺术家王月悦所关注的技术物生成自主性的过程以及其系统在周围变化多端的环境中的运作过程。这一点可以追溯至20世纪中叶,计算、社会政治研究、艺术等领域中兴起的控制论运动。王月悦在生物学、生态学与技术的交界之间进行新的探索,利用一个处于未来的、遥远的数据——在艺术家家乡青岛的一片海域内收集的天气预报数据——进一步丰富了“立方体”和环境之间的交互。"立方体 "中呈现了技术的自我和生态(一种没有自然的生态)之间涌动的关系。

     

    王月悦

    《云凝为雨滴坠入海洋》

    定制电子元件,水泵,雾化器,亚克力,不锈钢,pvc 管,水

    2022

     

    奚雷的研究项目《为什么是桑园围?》关注与水有关的传统技术在今天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它们是否具有指引我们超越定义着现代技术物演化过程的 "陆地中心主义"(land-centrism)?通过关注传统和现代技术水利基建之间存在的内部张力,该项目从社会与经济价值的角度,扩展了人们所冀望的那种共生发展——由技术驱动并与自然相融——的论述空间。

     

    奚雷

    《为什么是桑园围?》

    单通道有声影像,拾得物(鱼饲料编织袋、渔药罐头和渔药桶)、铜合金电烛灯

    2022

     

    同时,徐昊旻在其作品《无本之木》中进一步质疑了共生的概念——可能是另一个由人类欲望筑构的乌托邦。作品呈现了一个阴郁的场景,一棵被连根拔起的枯树、噪音和积压的混乱图像反映了一种暗黑生态学,敦促着我们重新思考人类文明所维护的传统知识型。人类是否有能力掌握地质的深层时间与技术的加速发展?我们对其所使用的操控手段是否就是在失败边缘?也许现在是时候对共存这一概念探讨新的认识方式,并在自我和他人、常态和异常、人类和非人类的关系中进行调和。

     

    徐昊旻

    《无本之木》

    3D 打印模型、颜料、定制电路、电子元件、LED 面板、网页、亚克力

    2022

     

    萨克尔在其著作《生物媒介》中指出,通过技术的调节,生物变得更加生物化;自然的实体化也在不同的基质上得以加强。而另一方面,技术过程中涌现出一种“自我”的超越,在生物学与自然的渗透下,亦超越了自然与技术的二元论,并学会与这个纠缠世界中的万物保持“与时俱进”。基于这种自然和技术环境之间的 "共生性 "愿景,《缠绕:生物/媒体》叙述了一则转变范式的现实寓言,寻求所有生命在共生中共融与共存的潜力,从而见证了每个共居者独特的自我性的涌现。

     

    参展的作品在展览的四个章节中逐步揭开面纱。自2022年7月至10月,新的章节公布于每月末。“缠绕:生物/媒介”作为一个"活"体,自行成长在CAC空间中。

     

     

    图片©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摄影:朱磊

     

     

    人工智能的兑现:解脱

    2021.11.12 – 2022.02.27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艺术家:采萨尔&洛伊丝(Cesar & Lois)、乌苏拉·达姆(Ursula Damm)、Interspecifics、赫莲娜·尼科诺尔(Helena Nikonole)、郑达

     

    策展人: 张尕

     

    开幕日:2021.11.12

     

    参观信息

    周三-周日 11:00-18:00

    门票:30元(每周三免费)

    *开幕当日免费开放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即将呈现新展“人工智能的兑现:解脱”。该展是“人工智能的兑现”策展框架下的第二部分,展示来自艺术家/艺术家组合采萨尔&洛伊丝、乌苏拉·达姆、Interspecifics、赫莲娜·尼科诺尔和郑达的作品。展览将于2021年11月12日至2022年2月27日期间展出。

     

    当回答“机器能思考吗?”这个问题时,英国数学家、人工智能鼻祖艾伦·图灵(Alan Turing)在其1950年的论文《计算机械与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中提出了其广为所知的“模仿游戏”(又称图灵测试)一说作为对自己提问的反驳,他写道:“我认为,最初的问题——‘机器能思考吗?’——并没有意义且不值得讨论。”相反,图灵认为,“在50年之内,我们有可能为容量多达十亿信息位的计算机编写程序,使其能够很好地进行模仿游戏,以至于一个普通的测试者在5分钟的测试中所做出的身份识别正确率不会超过70%。”[1] 之后,美国哲学家丹尼尔·丹内特(Daniel Dennett)在其文章《机器能否思考》(Can Machines Think)中就图灵所言推断说,“图灵并没有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便人们满可以认为他是这样想的)即思考就必须像人一样去思考……男人和女人,以及计算机,都可能有着不同的思考方式。但他肯定这样想过:如果(one)能够以自己特有的风格进行思考,且足以模仿一个有思想的男人或女人,那么(one)【他/她/它 - 编注】肯定真的很会思考。”[2]

     

    新展作为第一部分“人工智能的兑现:卑弃” 之延续,以另一种叙事解读了图灵测试及其含义,从而点缀出人工智能的救赎。展览想象了一个从以人类尺度所预设的的智能中解放出来人工智能,并将机器智能视为在另一种量级上,有着不同于人类主体性的、具有能动力的存在。展览将由此展现艺术家是如何想象以这样的人工智能来探索一个拥有宇宙政治意识的生态环境,以及一个处于共同体中的,共生的后人类前景。

     

    展览以艺术家团体Interspecifics五件不同纬度的作品拉开序幕,浸润于一种人类与非人类、算法与细菌、宇宙与本土性纠缠的活力之中。

     

    《虚拟典章_创生》(Codex Virtualis_Genesis)是《虚拟典章》四部曲的第一个化身,标志着艺术家集体 Interspecifics 迈步另一个诡异的推测领域的最新尝试,而他们对这一领域的探索始于创作《推测性交流》过程中进行的多年研究。本次展览也呈现了《推测性交流》(Speculative Communications)的全貌。作品兼具诗意与精密的技术,如胚胎般新兴,生物学与神经网络结合于其中,一种混合的生命形式因此超越了脆弱的意志,通过艺术家对美学的探究而诞生。这一雄心勃勃的项目旨在为作品中的一个生命体输送复原力与活力,并在最后一部分《虚拟典章_生命》(Codex Virtualis_Life)之中"看到它虚拟地存活"。《虚拟典章》为“搜寻地外文明计划研究所”(SETI)的艺术家驻留项目与林茨电子艺术节联合策划的SETIxAI艺术驻留成果。

     

    《虚拟典章 _ 创生》, Interspecifics,2021 © 艺术家

     

    《推测性交流》, Interspecifics,2017-2020 © 艺术家,摄影:Thomas Bruns

     

    三个声音装置横贯第一个展厅,立体地演奏出另类世界的混音,却又自成一体般地和谐。《地球合奏》(Terrestrial Ensemble)中,四组鼓槌敲击着四个特波纳兹特利鼓(Teponaztles),它们伴随着国家地震系统的信息发生振动。地质残留物和地震节律为Interspecific的视野带来了古老技术与当下数据的交融。《Aire v.3》与《循环渐变电台》(Recurrent Morphing Radio)中的噪音最终占据了主导,唤起社会政治维度的思考。

     

    《地球合奏》, Interspecifics,2018 © 艺术家

     

    《Aire v.3》, Interspecifics,2020-2021 © 艺术家

     

    《循环渐变电台》, Interspecifics,2020 © 艺术家

     

    《微- 节奏》, Interspecifics,2016,麦德林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现场 © 艺术家

     

    艺术家组合采萨尔&洛伊丝着手探索一个从大自然的不同时间尺度中学习的人工智能系统,它的运作脱离了人工智能拟人作态的尴尬。动态装置《异时周期》(Allochronic Cycles)也"使用时间预测来预测未来的大气碳水平"。

     

    《异时周期》,采萨尔&洛伊丝,2018,装置 © 艺术家

     

    《鸟之语》(Bird Language)中,一个神经网络被启动,用以训练夜莺的声音,让建立非人类主体间的沟通成为可能。这种超越物种鸿沟的认知延伸为物种间的理解带来了希望,鼓励多个主体共存和共同进化的合作。

     

    《鸟之语》, 赫莲娜·尼科诺尔,2020 © 艺术家

     

    与其说乌苏拉·达姆的装置作品《膜》(Membrane)是强迫人工智能模仿一种"现实",不如说是一种动态中的权力平衡,其结果是一种高度抽象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视觉游戏,人类和人工智能因此紧密连结,互相吸引。

     

    《膜》 , 乌苏拉·达姆,2019, “缠绕的现实”展出现场© 艺术家,摄像:Franz Wamhof

     

    郑达大胆地将他的身体交付于机器的想象。艺术家会在自己身上绑上各种传感器,将身体信息和其周围的环境数据传输至监督学习(Supervised learning)的程序。LOW-AI BOX既是艺术家的身体,也是人工智能背书的艺术想象力的无尽来源。

     

    《肉身机器》,郑达,2021,AI机器装置 © 艺术家

     

    展览还将伴随一个延展性阅读以及作品图录,以历史和当前关于人工智能的批判性的反思文献来阐述策展理念和相关的作品。

     

    //////
    1.https://academic.oup.com/mind/article/LIX/236/433/986238, 5/3/2021
    2.http://www.nyu.edu/gsas/dept/philo/courses/mindsandmachines/Papers/dennettcanmach.pdf

    //////

     

    Funded by the International Relief Fund for Organisations in Culture and Education 2021 
    of the German Federal Foreign Office, the Goethe-Institut and other partners. goethe.de/relieffund

     

    ​人工智能的兑现:卑弃

    2021.07.03 – 10.17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艺术家:

    索非安·奥德里 & 伊什特万·康特(又名蒙笛·坎茨恩)(Sofian Audry & Istvan Kantor a.k.a. Monty Cantsin)、贺子珂、劳伦·李·麦卡锡(Lauren Lee McCarthy)、凯西·雷亚斯 & 杨·圣沃纳(Casey Reas & Jan St. Werner)、戴文·荣伯格 & 凯特(Devin Ronneberg & Kite )、Tonoptik

     

    策展人: 

    张尕

     

    主办: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开幕活动

    2021.07.03 (周六)

     

    表演《劳伦(LAUREN)》

    13:00 – 15:00

    *更多信息即将发布!

     

    策展人&艺术家座谈

    15:00 – 16:00

     

    参观信息

    周三-周日 11:00-18:00

    门票:30元(每周三免费)

    *开幕当日免费开放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将于2021年7月3日呈现展览“人工智能的兑现:卑弃”(AI Delivered:The Abject)。该展览是“人工智能的兑现”策展框架的第一部分。“人工智能的兑现:卑弃”呈现了来自艺术家/艺术组合索非安·奥德里(Sofian Audry)与伊什特万·康特(又名蒙笛·坎茨恩)【Istvan Kantor (a.k.a. Monty Cantsin)】、贺子珂、劳伦·李·麦卡锡(Lauren Lee McCarthy)、凯西·雷亚斯(Casey Reas)与杨·圣沃纳(Jan St.Werner)、德文·荣伯格(Devin Ronneberg )与凯特(Kite),以及Tonoptik的作品。展览将持续至2021年10月17日。

     

    当回答“机器能思考吗?”这个问题时,英国数学家、人工智能鼻祖艾伦·图灵(Alan Turing)在其1950年的论文《计算机械与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中提出了其广为所知的“模仿游戏”(又称图灵测试)一说作为对自己提问的反驳,他写道:“我认为,最初的问题——‘机器能思考吗?’——并没有意义且不值得讨论。”相反,图灵认为,“在50年之内,我们有可能为容量多达十亿信息位的计算机编写程序,使其能够很好地进行模仿游戏,以至于一个普通的测试者在5分钟的测试中所做出的身份识别正确率不会超过70%。”(1)之后,美国哲学家丹尼尔·丹内特(Daniel Dennett)在其文章《机器能否思考》(Can Machines Think)中就图灵所言推断说,“图灵并没有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便人们满可以认为他是这样想的)即思考就必须像人一样去思考……男人和女人,以及计算机,都可能有着不同的思考方式。但他肯定这样想过:如果(one)能够以自己特有的风格进行思考,且足以模仿一个有思想的男人或女人,那么(one)【他/她/它 - 编注】肯定真的很会思考。”(2)

     

    展览“人工智能的兑现:卑弃”含蓄地指出人工智能在认识论上的局限,同时暗示在当下深陷人工智能浸淫的世界中不断涌现的亢奋与落魄。

     

    艺术史学家哈尔·福斯特(Hal Foster)将1970年代以来的艺术总结为对“真实的回归(The Return of the Real)”之疾呼。他曾说:真实,是被识别为创伤与卑贱形式的真实身体与社会场所。福斯特认为,“观念的转变——从作为再现效果的现实到作为创伤的现实——可能是当代艺术中至关重要的。”(3)如果说当代艺术不可避免地是被人工智能的无所不及所侵蚀的当代经验的一部分,那么新的落魄之地可能正是被资本所裹挟并被地缘政治所左右,强加给人工智能的工具化所控制与支配之地。然而,悲困之地也正是抵抗与创造的场所。对人工智能拟人化的过度欲求不仅成为人工智能本身的负担,也是亟待被释放的痛苦——这种双重叙述构成了展览第一部分的论说意图。

     

    展览中的作品揭示了神经网络的脆弱性,以及人工智能试图把握现实的复杂性与纷乱时所呈现出的无助。一方面机器学习的算法演绎出看似可笑的浪漫聊天,另一方面人类的狡黠使得“人工”变得饶有趣味,“智能”则出演一折荒诞。我们看到那既有着具体的抽象又在卑微中显露出崇高的巴洛克式的美。谷歌深梦(Deep Dream)算法所生成的花哨的视觉迷幻在此被去势;观众通过插拔电缆,亦可人为地解构与重建“神经网络”的死亡与新生。我们由此目睹联线生活的技术底层在最感性的意义上被兑现、剥夺以及复活。

     

    以图灵测试的另一种阐释及其潜在的影响为视野,将于 2021 年 11 月初开幕的第二部分“人工智能的兑现:救赎”(AI Delivered:Redemption)则想象了一个从以人类尺度所预设的的智能中解放出来人工智能,并将机器智能视为在另一种量级上,有着不同于人类的主体性的,具有能动力的存在。展览将由此展现艺术家是如何想象以这样的人工智能来探索一个拥有宇宙政治意识的生态环境,以及一个处于共同体中的,共生的后人类前景。

     

    展览还将附有一篇延展性的阅读,以历史和当前关于人工智能的批判性的反思文献来阐述策展理念和相关的作品。

     

     

    1.https://academic.oup.com/mind/article/LIX/236/433/986238, 5/3/2021

    2.http://www.nyu.edu/gsas/dept/philo/courses/mindsandmachines/Papers/dennettcanmach.pdf, 5/3/2021

    3.哈尔·福斯特,《真实的回归》 (Cambridge: MIT出版, 1996), p. 146.

     

     


    索非安·奥德里 & 伊什特万·康特(又名蒙笛·坎茨恩),《新主义?!感知》,展览现场,摄影:钟晗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贺子珂,《电子梦:我们将如此继续》,展览现场,摄影:钟晗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劳伦·李·麦卡锡,《劳伦》,展览现场,摄影:钟晗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凯西·雷亚斯 & 杨·圣沃纳,《压缩影院》,展览现场,摄影:钟晗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戴文·荣伯格 & 凯特,《发烧梦》,展览现场,摄影:钟晗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Tonoptik,《本能》,展览现场,摄影:钟晗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相关阅读

    人工智能的兑现:卑弃与救赎

     

     

     

    ​We=Link:辺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展览

    2020.11.21 – 2021.05.23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艺术家:

    麦克·本尼特(Mike Bennett),瓦法·比拉尔(Wafaa Bilal),陈朋朋,乔纳·布鲁克尔-科恩(Jonah Brucker-Cohen),马修·凯鲁比尼(Matthieu Cherubini),保罗·奇里奥(Paolo Cirio),里昂·埃克特(Leon Eckert),乌苏拉·恩德利歇尔(Ursula Endlicher),exonemo,赫维·格劳曼(Hervé Graumann),郭城,维塔斯·扬卡乌什卡斯(Vytas Jankauskas),知识机器研究(Knowbotic Research),LAN,梁雨荭,刘行,雅努斯·隆德(Jonas Lund),劳伦·李·麦卡锡(Lauren Lee McCarthy),凯尔·麦克唐纳(Kyle McDonald),哈伦·米尔扎(Haroon Mirza),爱弗勒斯·皮普金(Everest Pipkin),科妮莉亚·索尔弗兰克(Cornelia Sollfrank),沃夫冈·施泰勒(Wolfgang Staehle),明天(Ubermorgen),马切尔·維希涅夫斯基(Maciej Wisniewski),徐昊旻,赵华,周蓬岸

     

    策展人: 

    张尕

     

    主办: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线上联合展览: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ZKM(卡尔斯鲁厄),HeK(巴塞尔电子艺术中心),V2_不稳定媒体(鹿特丹),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艺术项目(日内瓦),Elektra国际电子艺术节(蒙特利尔),列奥纳多/国际艺术-科学与技术协会,白南准美术馆(首尔),哥本哈根当代艺术馆(哥本哈根),光艺术空间(柏林);合作: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艺术港(Artport)”项目 (纽约)

     

    网络平行展链接:

    http://we-link.chronusartcenter.org/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即将呈现群展"We=Link:辺",展出来自网络艺术先驱到千禧一代的28位艺术家和艺术家组合的22件作品。展览在现场与线上所呈现的作品跨越三十年网络艺术实践—— 从1991年The Thing BBS的首个互联网时代作品至展览开幕时仍在发展中的最新创作。
     
    常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后的前卫艺术,并被广泛称为网络艺术的现象伴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出现于90年代初期。网络艺术经历了一段深切融入以新媒体为动力的新经济及在其影响下的文化和社会的充溢着实验,创造和批评的时期。至1997年,曾经处于边缘的网络艺术实践获得了体制的认可,并伴随随着互联网的商业化运作,网络艺术,就如艺术史家迪特尔·丹尼尔(Dieter Daniels)所说的那样,似乎“面临着终结或处于一个转折点”。
     
    本次展览以所谓的网络艺术之“终结”为新起点,在诸多基于网络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勾勒出在此节点之后散发的实践轨迹。展览没有将网络艺术分类定义,而是发掘网络泡沫崩塌后, 在新自由主义和认知资本主义盛行,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兴起之际的多变发展、多种策略、批判立场和美学实验。“辺”揭示了这些艺术家作品中所固有的前卫"网络姿态" (nettitudes) 的连续性。
     
    展览包括最早由艺术家运营的BBS公告板系统-及随后流行的社交网络的前身,以及不同形态的艺术立场及创意技术。它们旨在打破企业对网络基础设施和规则的垄断,以应迎的姿态以及诙谐的指涉呈现出网络安全和全景社会的内在机制,干预或挪用商业或机构的行为模式。同时,随着飞速发展的技术所带来的新可能与挑战,网络艺术的实验性特质也不断发展出各种各样的美学主张。

     

    沃夫冈·施泰勒,“The Thing公告板”

    图片由艺术家惠允

                                                                                             

    在“日出/日落(Sunrise/Sunset)”框架下产生的两件作品将在每天的昼夜之交,以当地时区和环境数据直接干预并占领展览网页以及部分合作机构的网站,揭示网络之全球性中的本地性,及其所固有的僭越及变异性。

    exonemo,“0 到 1 / 1 到 0”, 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艺术港(Artport)”项目

    图片由艺术家惠允

     

    本次展览还将呈现中国早期互联网文化在上世纪90年代末至2000年初成形时期的珍贵藏品。这些作品中业余爱好者的热情和自传播的主动性与前人的先锋精神有着显著的传承之处。

     

    周蓬岸,“人民计算机”

    图片由艺术家惠允

     

    1999年,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ZKM举办了名为“网络_状况(net_condition)”的展览, 预告了一个由网络定义的世纪的到来。如今,网络状况已然成为一种永久状况,这亦为一种后人类状况,网络状况则是其循环和呼吸的先决条件。在一个受困于大流行病毒和虚假信息肆虐的世界中,在一个因大公司的贪婪行将破产的世界里;在一个充满动荡和危机,并在人工智能加速下的库兹韦利亚式超人奇点的前馈预测的世界中;在一个洋溢着激情和救赎,无处不使人回想起先锋派得以萌生的世界里,网络艺术,这个二十世纪最后的前卫艺术,也许将会在这个“转折点”上,再次怀揣唐吉诃德式的无畏,带着一点嬉戏,一点骚动,用行动,以美的名义、经由侧道,再一次从边缘出发去重塑历史。

     

    展览将附有一篇延申文章,进一步将作品置于网络艺术,亦或先锋艺术的历史传统中予以解读。

     

    一系列与展览相关的项目与表演将在展览六个月的展期内呈现。

     

    “We=Link:辺”系线上艺术平台项目“We=Link”第二期。该项目由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于2020年2月发起,以此作为对疫情爆发所导致的文化项目停摆之回应。
     
    “We=Link:辺”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ZKM,HeK(巴塞尔电子艺术中心),V2_不稳定媒体(鹿特丹),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艺术项目(日内瓦),Elektra国际电子艺术节(蒙特利尔),列奥纳多/国际艺术-科学与技术协会,白南准美术馆(首尔),哥本哈根当代艺术馆(哥本哈根),光艺术空间(柏林)联合线上呈现,并与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艺术港(Artport)”项目合作。
                                                     

    主办

     

    线上联合呈现

                                                       

     

    合作

                            artport / The 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加密_流形

    2020.6.27 - 2020.10.25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

    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艺术家:

    !比特族媒体小组(!Mediengruppe Bitnik)、陈抱阳、西蒙·丹尼(Simon Denny)、格雷森·厄尔(Grayson Earle)、萨拉·福莱(Sarah Friend)、玛瑞亚·博兹诺夫斯卡·琼斯(Marija Bozinovska Jones)、保罗·库灵& 马克斯·汉普郡& 保罗·塞德勒(Paul Kolling & Max Hampshire & Paul Seidler)、马蒂亚·塔拉西维奇(Matthias Tarasiewicz)、莉娜·泽奥多洛 & 罗伯·迈尔斯(LinaTheodorou & Rob Myers)

     

    策展人:

    毕昕 、曹佳敏

     

    特别感谢

    ETHPlanet 以太行星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将于2020年6月27日至10月25日呈现展览“加密_流形(crypto_manifold)”,展示艺术家!比特族媒体小组 、陈抱阳、西蒙·丹尼、格雷森·厄尔、萨拉·福莱、玛瑞亚·博兹诺夫斯卡·琼斯、保罗·库灵& 马克斯·汉普郡& 保罗·塞德勒、马蒂亚·塔拉西维奇、莉娜·泽奥多洛& 罗伯·迈尔斯的作品。

     

    1993年的《纽约客》上刊登了彼得·施泰纳(Peter Steiner)的漫画:“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On the Internet, nobody knows you’re a dog)”,调侃了互联网匿名性对屏幕之后的用户身份(甚至物种)的隐身。在过去的四十年中,伴随着不同类型的点对点拓扑网络结构崛起,许多互联网活跃者曾试图争取去中心化的网络自治主权(sovereignty)。但是由于“虚拟信任(virtual trust)”关系的天然缺失,催生了作为验证与管理职责的第三方机构与超级平台。它们或以用户的权益之名、或出于商业目的索取用户数据。互联网所燃起的乌托邦之光在政治治理与数字资本市场逐步强势的干预下渐渐暗淡。2008年自华尔街而起的全球金融危机更是令大众不得不重新思考与银行和机构之间的信任关系应如何建立。

     

    在这场全球金融灾难中,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发布了比特币,即一种点对点的现金系统及其基础协议。这个协议以分布式计算技术设定了工作量证明、以价值作为激励、分布式电力分配、信任源内化等一系列规则,使数十亿设备在脱离第三方中介的情况下仍旧能够安全地交换信息。在区块链上,主体(actor)间的每一笔交易、每一次互动,都会被记录在一个不可篡改的分布式账本上。由代码构成的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取代了第三方中介的角色,可编程的基础设施提供了去中心化的信任体系。这无疑释放了世界的想象力,除了作为信息的网络,我们是否可以拥有一个价值的网络(Internet of Value)?我们的金钱、身份、艺术创作、投票是否可以在这个新网络中被安全地储存、管理、交易和移动?我们是否可以从源头获得机会与繁荣,而不是等待财富被创造出来之后根据传统的阶级构架进行分配?

     

    展览“加密_流形” 呈现了艺术家对于区块链技术全景化(panoptic)应用的多维度探索与感性思考。其中所展示的9组作品分别将分布式自治组织(DAO, decentralised autonomous organisation)、加密数字货币与通证、智能合约、加密算法等技术议题放置于文化、社会语境中讨论。展览呈现多样性(manifold)的同时,也似构成了一个拓扑学结构的流形(manifold)空间。这项寄托着“理性繁荣”(rational exuberance)美好愿景的技术对立于由市场操控者和金融泡沫加速鼓吹的非理性繁荣,它提出了自治化未来的实现方式,以及作为后人类经济单位的原型。同时,我们依然存疑于它的许诺。当比特币农场运作所消耗的大量自然资源、无政府资本主义与技术官僚(technocrats)两极化等议题出现时,这一去中心化的基础建设是否能够解决货币金融体系下所存在的贫富差距、金融资本统治与垄断、人际关系与感官体验资产化/商品化等问题;或者,它只是再一次承袭了资本主义体系的陋习,一个被资本裹挟的“数字共识”?

     

     

    We=Link: 十个小品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在线特展

    2020年3月30日

     

    艺术家:

    拉斐尔·巴斯迪德(Raphaël Bastide)、泰佳·布莱恩&山姆·拉文(Tega Brain & Sam Lavigne)、JODI、李维伊、埃文·罗斯(Evan Roth)、史莱姆引擎、赫尔穆特·史密斯(Helmut Smits)、徐文恺(aka aaajiao)、Yangachi、叶甫纳

     

    策展人: 

    张尕

     

    主办: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联合委约: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那比艺术中心(首尔)、新美术馆Rhizome(纽约)

     

    联合主办机构: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那比艺术中心(首尔);新美术馆Rhizome(纽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艺术项目(日内瓦);e-flux(纽约);巴塞尔电子艺术中心(巴塞尔);iMal互动媒体艺术实验室(布鲁塞尔);LABORATORIA 艺术与科学基金会(莫斯科);列奥纳多/国际艺术、科学与技术协会;MU混合艺术空间(埃因霍温);SETI AIR艺术家驻留项目/外星智能探索研究院 (加州山景城);V2_不稳定媒体研究所(鹿特丹)。

     

     

    由此进入展览:http://we-link.chronusartcenter.org/

     

    该展览同时将作为新美术馆“初见:在线新艺术(First Look: New Art Online)”项目展出,并纳入列奥纳多/国际艺术、科学与技术协会文献库。详情请见:https://www.leonardo.info/welink-ten-easy-pieces“We=Link: 十个小品(We=Link: Ten Easy Pieces)”呈现艺术家泰佳·布莱恩&山姆·拉文、JODI、李维伊、史莱姆引擎、徐文恺(aaajiao)和叶甫纳的新委约创作,以及选自埃文·罗斯、赫尔穆特·史密斯、Yangachi与拉斐尔·巴斯迪德的网络作品。展览在那比艺术中心(首尔)、新美术馆Rhizome(纽约)的慷慨支持及全球十二个机构齐心协力的努力之下得以实现。展览将于2020年3月30日在线上发布。

    由于新冠状病毒COVID-19的爆发迅速肆虐全球,我们正经历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时刻。社会与经济活动被迫停摆,其中亦包含文化项目,但艺术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承载着振兴与复活的力量。鉴于实体展览受限,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于二月初向全球国际媒体艺术社区发出了公开号召,倡议发起一个线上特展以回应当前的焦虑与彷徨。这项提案得到了来自国际社区的坚定回应。

    展览的名“We=Link: 十个小品”暗喻了美国演员杰克·尼克尔森(Jack Nicholson)主演的经典电影“五个小品(Five Easy Pieces)”,并婉转曲译了主流社交媒体平台微信(WeChat)。展览中的作品皆为互联网原生形态,尤其针对多种社交媒体平台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挪用,充分挖掘移动技术的潜力。

    展览标题“We=Link: 十个小品” 意味着团结一致、作为互助力量的网络而维系起来的社群。标题对“五个小品(Five Easy Pieces)”的引喻竦励了一种对隐含的存在焦虑、隔阂感及灵魂寻觅的召唤:实则为“十件不易之作(Ten Uneasy Pieces)”。但在另一方面,标题“We=Link”也提示了一线光明,一种对继续坚持的希望。

    该展览与其说是对当前公共卫生危机的直白疾呼,毋宁更关注处于自然与社会动荡及危机中的人类之普遍状况,这在新冠状病毒的爆发中可见一斑 —— 其成因既是病毒自身的猖獗,也流于治理的疏漏。

     

     

    联合委约机构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成立于2013年,系国内首家致力于媒体艺术之展示、研究/创作及学术交流的非营利性艺术机构。通过展览、驻留、奖学金、讲座、工作坊及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出版,CAC为媒体艺术在全球语境中的论述、生产及传播开拓了一个多样化且富有活力的平台。CAC以批判地介入不断改变进而重塑当代经验的媒体技术来推动艺术创新及文化认知。

    www.chronusartcenter.org

     

    那比艺术中心成立自2000年,是韩国首要的媒体艺术中心之一,也是国际数字艺术和文化领域的中心机构。那比艺术中心旨在成为将文化愿景转化为重要活动的中间媒介,艺术中心的任务围绕三个主要领域展开:对当代技术的“批判”;培育“创造力”,从而开启创新表达的新可能;建立“社区”,使新的创意得以共享并发展为新社会运动。那比艺术中心希望成为一个结合艺术感性与技术潜力,从而带来人类和社会积极变革力量的空间。

    www.nabi.or.kr/en/

     

     

     

    Rhizome通过以艺术家为中心的项目——包括委约创作、展示和保存运用le数字网络和工具制作及探讨相关议题的艺术品,倡导原生数字艺术和文化。机构上线于1996年,是纽约标志性的新美术馆的分支机构。

    www.rhizome.org

     

     

    联合主办机构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艺术项目(日内瓦) www.arts.cern

    e-flux(纽约) www.e-flux.com

    巴塞尔电子艺术中心(巴塞尔) www.hek.ch

    iMAL互动媒体艺术实验室(布鲁塞尔) www.imal.org

    LABORATORIA 艺术与科学基金会(莫斯科) www.newlaboratoria.ru

    列奥纳多/国际艺术、科学与技术协会 www.leonardo.info

    MU混合艺术空间(埃因霍温)www.mu.nl

    SETI AIR艺术家驻留项目/外星智能探索研究院 (加州山景城) https://www.seti.org/artist-in-residence

    V2_不稳定媒体研究所(鹿特丹) www.v2.nl

     

    是什么使今天的计算机如此有趣,如此荒谬?

    2019/10/30 – 2019/12/30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

    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艺术家

    拉尔夫·贝克尔、亚瑟·甘森、马汀·豪斯、李学智、菲托·塞格雷拉、张画

    策展人

    张尕

    开幕式&艺术家座谈

    2019.10.19  (周六)

    艺术家座谈   3:00 – 4:00 pm

    开幕式  4:00 – 7:00 pm

    参观信息

    周三-周日 11:00-18:00

    门票:20元(每周三免费)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荣幸宣布呈现展览“是什么使今天的计算机如此有趣,如此荒谬?”。展览将于2019年10月30日至2019年12月30日期间呈现艺术家拉尔夫·贝克尔、亚瑟·甘森、马汀·豪森、李学智、菲托·塞格雷拉、张画的作品。

    1956年,伦敦白教堂画廊举办了一场轰动一时的展览,名为“这就是明天” (This is Tomorrow)。其中,《是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变得如此不同,如此迷人?》(Just What Is It That Makes Today's Home So Different, So Appealing)  系英国艺术家理查德·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跟据他与自己的艺术家及建筑师朋友约翰·麦克海尔(John McHale)、约翰·沃克尔(John Voelcker),共同创作的装置作品所作的拼贴画。拼贴画不仅被复制为展览的宣传海报,随之也成为了一个多多益善的消费主义时代的标示,并成为其文化祭司 —— 横贯大西洋两岸的波普艺术运动 —— 的代名词。

     

    艺术家于1990年讲述了他创作该作品的动机:“这件拼贴画在‘这就是明天’这样一个试图囊括正在朔造着战后英国走向的各种影响的说教式的展览中也扮演着一个说教的角色。我们似乎正在走向光明的未来,我们以星空般的信心拥抱变化万千的高科技世界。乐观主义的巨浪将我们带入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每个时代都有其未来,而未来则永远是现在,正如“这就是明天”这样屡试不爽的老生常谈总能审时度势一般。如果说1950年代中期洋溢着对技术文化式资本主义的热望,那么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则早已感同身受地沉溺在对所有计算机商品欲壑难填的消费之中。从增强现实到虚拟现实,从大数据到人工智能,我们已永远陷于数字革命喧嚣的漩涡和认知资本主义被加密的喃喃声中。未来再一次来到。

     

    展览“是什么使今天的计算机如此有趣,如此荒谬?”取名几近这件曾启示过一个时代的作品标题,通过展现艺术家自创技术与批判性技术所成就的代表性作品,召唤一个抗议的幽灵,去抵御流行、时髦和市场,以此来疏解技术的效用性,干扰其功能性,篡夺其熟悉性,从而对当前无孔不入的技术流行主义进行反思及批评。为企业与机构利益所绑架的技术流行主义并往往出于政治投机而一味地将艺术与技术苟合。

     

    展览作品包括遭遇《人工直觉》时那种诡异的机器抚摸;一个焦躁地踩着踏板,貌似老式唱机一般的缝纫机(《造物》)。

     

    张画 :《人工直觉》,2018,雕塑,展览现场,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摄影:钟晗

    李学智:《造物》,2019,机械裝置,展览现场,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摄影:钟晗

     

    在《测试执行主机》(Test Execution Host)中,石头、蓝晒技法和抽注的水流构成了一个运作合理却又匪夷所思的图灵机;《计算空间》(Rechnender Raum)则是由木棍、橡皮筋、纤维绳和电机构成的神经网络,会完美无暇地测试周遭的空间,将家用电脑的逻辑内外颠倒;《生成的形态》(The Form of Becoming)是一个聪明无比的人工智能,它为宣示其非人类的智慧而孜孜不倦地在校准与置换之间做徒劳的拼斗。

     

    马汀·豪斯 :《测试执行主机》,2016 - 至今,图灵机装置,展览现场,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摄影:钟晗

     

    拉尔夫·贝克尔 :《计算空间》,2018,雕塑,展览现场,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摄影:钟晗

     

    菲托·塞格雷拉 :《生成的形态》,2018,人工智能雕塑 ,展览现场,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摄影:钟晗

     

    最后,一个新奇器械意在见证宇宙的开端。《目睹大爆炸》(Beholding The Big Bang)是一个试图以138.2亿年(宇宙的历史)为一个旋转周期的精湛发明。从科学的揣测来看不妨是自圆其说,对我们的经验世界来讲则不可理喻。

     

    亚瑟·甘森 :《目睹大爆炸》,2019,雕塑,展览现场,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摄影:钟晗

     

    这些计算机时而鲜有意义的举措,时而令人困惑的使命,还有时躁动不安的气性也使得它们获得了具有自我意志的鲜活生命。

     

     

     

     

    开放代码. 连结机器人
    2019/07/20 – 10/07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
    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策展人
    克里斯汀·洛克斯、诺拉斯克·洛萨斯·丽维亚、张尕

    艺术家
    aaajiao、扎克·布拉斯 & 杰迈玛·怀曼、Bleeptrack、詹姆斯·布里德尔、马克斯·库珀 & 安迪·洛马斯、凯特·克劳福德 & 弗拉丹·乔拉、DISNOVATION. ORG、乔纳斯·埃尔特斯、塞萨尔·埃斯库德罗·安达卢兹 & 马丁·纳达尔、郭城、贝恩德·林特曼、肖恩·马克西莫、乔安娜·摩尔、塞巴斯蒂安·施米格、亚当· 斯沃维克、奈·汤普森、王长存、彼得·威贝尔 & 克里斯汀·洛克斯、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赫兹实验室、996.ICU

    联合主办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ZKM)

    展览支持
    Vitra、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瑞士科技文化中心

    开幕式&艺术家座谈

    2019.07.20  (周六)

    艺术家座谈   4:00 – 5:00 pm

    开幕式  5:00 – 7:00 pm

    参观信息

    周三-周日 11:00-18:00

    门票:20元(每周三免费)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荣幸宣布与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ZKM联合策划展览“开放代码. 连结机器人”(Open Codes. Connected Bots)。

     

    展览概念

    “开放代码”将计算和艺术以各种方式结合在一起。它是一种新的聚集方式。在这里,围绕计算机代码创造与理解的知识产出以及批判性的艺术实践会同时进行。该项目旨在赋予其参与者以思想为工具重获理解并连接现实的能力,并对数字代码、计算机编程与软件的谱系及社会影响进行反思。

    “开放代码”项目此次于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的重现展出将聚焦算法的情感共振以及计算模拟和物理现实感知之间的交互牵涉。在全球规模计算时代下的当代社会,驾驭代码世界的能力以及相关的数字知识素养至关重要,尤其当算法主体设计的主旨在于转变公众舆论时。

    虚拟软件主体——通俗地称为机器人(bots)——运行大部分重复性任务的速度比人类所能达到的极限速度要快得多。它们又或专用于线上平台对话,这种情况下的编程使它们如人类一般表现。社交媒体机器人是新兴的高可见度经济的产物,且目前占线上流量的一半以上。一些机器人可以学习我们,其它则能够爬行于网络中对内容建立索引,更甚有努力改变我们思维模式并用于政治活动的机器,其它的会恶意投放垃圾邮件。

    “Bot”一词来源于“Robot”,由卡雷尔·恰佩克(Karel Čapek)首次用于他1920年出版的科幻小说,描述了一个虚构的人形机器人。“机器人”(robot)一词被用于指代自动机器,正如捷克语中的单词'robota'所指,它能够执行复杂的任务抑或强制工作。机器人无论是否有型,都是为了提供服务,就像1966年约瑟夫·维泽鲍姆(Joseph Weizenbaum)所描述的自然语言对话程序ELIZA一样。这个早期的聊天机器人对某些用户来说是一个比人类心理学家更好的选择。几十年后,像Alexa这样的虚拟助手不仅能够聊天,还能够执行更复杂的任务。在世界的某些地方,它们就如吹风机一样普通地存在于许多家庭之中。

    目前,不计其数的关于以二进制为基础的人类替代品的实验和实际应用正在运行中。除了它们的优点之外,实现这些工具还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繁重的人工劳动隐藏在虚拟助手的流畅操作背后。聊天机器人在和用户的谈话中将知识汇总,而这些用户不一定代表整个社会,因此它们的陈述经常受到种族主义或性别歧视观点的左右,并可能强化它们已经接收到的各种社会排斥观念。

    机器人无论是播放音乐、挖掘比特币、与我们聊天或为我们聊天,它们的影响力都在增长。这种发展的后果是,我们可能要问自己是否正在变成机器人?当我们身处一个时髦的共享工作空间、坐在电脑前时,机器人正在影响我们的决定。算法能以惊人的程度麻木人类主体,这对于人机之间和人类之间的感知、记忆以及社交互动具有无法避免的影响。人类对计算的依赖远超二元对立,已经变为在多个层面上的关联。

    本次展览包含基于计算机代码的艺术作品、也包括了旨在揭示计算机代码如何深度渗透我们生活、社会、地缘政治格局、财政体系、劳动条件、基础设施、环境,甚至我们对自己源代码DNA的感知的艺术作品。

    借助艺术家和程序员的大约20件作品,展览从八个主题呈现了数字代码的世界以及未来受其影响的生活领域:

    #代码谱系 (#GenealogyOfCode)

    #编码 (#Coding)

    #机器学习(#MachineLearning)

    #算法治理(#AlgorithmicGovernance)

    #算法经济(#AlgorithmicEconomy)

    #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

    #劳动与生产(#Labor&Production)

    #遗传密码(#GeneticCode)

    这些关键词共同勾勒出一副想象蓝图,为理解我们所居住的这个数字世界提供基础。

    从一个将最新的媒体标题转变为艺术概念的算法(DISNOVATION.ORG:《预测艺术机器人(Predictive Art Bot)》,2017),到一场特定AI系统的解剖(凯特·克劳福德 & 弗拉丹·乔拉:《人工智能系统解剖(Anatomy of an AI System)》,2018),再到一个分享生活故事的复活聊天机器人(扎克·布拉斯 & 杰迈玛·怀曼:《我是来学习的所以:))))))im here to learn so:)))))))》,2017)。艺术家们在作品中分析了当代社会人类和算法交织的现实。

    DISNOVATION.ORG:《可预测艺术机器人》,2017,双频投影、在线机器人;展览现场,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凯特·克劳福德 & 弗拉丹·乔拉:《人工智能系统解剖》,2018,印刷;展览现场,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扎克·布拉斯 & 杰迈玛·怀曼:《我是来学习的所以:))))))》,2017,四频道视频装置;展览现场,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神经网络是一种人工智能的应用,它被用来描绘一个建造于机器拥有的假设——人类会认

    为机器将如何分析思维——之上的记忆存储(aaajiao:《观察者(bot ,)》, 2017-18)。算法以多种方式构建身份,不仅仅是通过对感知和记忆的渗透,还通过在某些地缘政治情境下的身份存在与空缺。在《网络游者》项目中,艺术家探索了中国关键网关与运行这些网关的基础设施之间的联系(郭城:《网络游者——握手之旅(The Net Wanderer. A Tour Suspended Handshakes)》, 2019)。

    aaajiao(徐文恺):与圈圈共同完成,《观察者》,2017-18, 单频彩色录像;展览现场,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郭城:《网络游者——握手之旅》, 2019,交互装置 ;展览现场,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这场展览空间将被打造成一场基于建筑空间的“跑酷”,为访客提供利用工作空间进行独立创意活动的机会。CAC的空间将具有多种功能:展厅不仅展示作品,也可用于活动、工作坊、聚会和讲座,以及在“开放代码”项目对应主题的图书馆中自由翻阅。

    该项目在上海的呈现得到了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和同济大学师生、及众多黑客和创客空间的参与。展览将专门开辟一个空间呈现相关的学生作品。本次展览由瑞士著名家居设计品牌Vitra独家赞助,展览相关的公共活动亦得到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和瑞士科技文化中心的慷慨支持。

    CAC“开放代码.连结机器人”系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ZKM于2017年10月20日至2019年6月2日期间所策划项目“开放代码”(Open Codes)的衍生展览。

     

    OpenHub空间预定

    OpenHub是本次展览中开放预订的空间:其中包括5张可灵活移动进行模块组合的桌子,您可以全部使用或者选用其中几张。空间设施包含麦克风、两个固定安装的投影仪、投影屏幕和音响系统。横排排列的座位最多可容纳40人,桌子的组合加入后可再增加20个座位。从讲座、开放夜、聚会到工作坊和中等规模的对话等活动形式,都适于在OpenHub内举行。其开放便利的特点,使展览观众能够更深入了解到创作的过程。对于15人或以上的团体,OpenHub都是很棒的选择!

    特别鸣谢Vitra家具的慷慨支持。

    点击链接,开始预订:http://cacopenhub.mikecrm.com/sfbJ3cV

     

    联合呈现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成立于2013年,系国内首家致力于媒体艺术之展示、研究/创作及学术交流的非营利性艺术机构。通过展览、驻留、奖学金、讲座、工作坊及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出版,CAC为媒体艺术在全球语境中的论述、生产及传播开拓了一个多样化且富有活力的平台。CAC以批判地介入不断改变进而重塑当代经验的媒体技术来推动艺术创新及文化认知。

    www.chronusartcenter.org

     

     

    以拓宽美术馆的基本功能为目标,ZKM | 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的文化机构。成立于1989年,其使命是将美术馆的古典艺术延续到数字时代。如今,它的藏品几乎涵盖了所有媒介形式与流派,拥有包括绘画、摄影、雕塑在内的空间艺术以及时基艺术(Time-based arts)如电影、视频、媒体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和表演。这也是为什么它有时被称为“电子/数码时代的包豪斯”—— 这一表达要追溯到ZKM创始人海因里希·克鲁兹(Heinrich Klotz)。如今在彼特·威贝尔(Peter Weibel)的带领下,ZKM已经发展成一个具有互动性和表演性的艺术中心,在艺术与公众之间创造了新的联系。

    www.zkm.de

     

    展览支持

     

    合作机构

     

     

    生长
    2019.03.21 – 06.30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CAC)
    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艺术家
    苏珊·安卡尔、爱德华多·卡兹、梁绍基、奥隆·凯茨&伊奥纳特·祖尔(组织培育文化与艺术项目)与德文·沃德

    策展人
    张尕

    联合主办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知美术馆

    开幕式&艺术家座谈
    2019.03.23  (周六)
    艺术家座谈   4:00 – 5:00 pm
    开幕式  5:00 – 7:00 pm

    参观信息
    周三-周日 11:00-18:00
    门票:20元(每周三免费)
    *3月23日当天下午4:00以后免票入场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荣幸与知美术馆联合呈现展览《生长》。该展览将呈现在生命体、合成生物学与生态行动主义交叠领域内四位先驱艺术家的作品。

    爱德华多·卡兹创作的爱冬茄(Edunia)(爱德华多+碧冬茄(Petunia))貌似平凡,却是对人类-植物异种培育结果首次盛开的见证。苏珊·安卡尔的近期作品《永生的城市》(Immortal Cities)汇集自然界的标本以及工业化的产物,使它们共居于无数个培养皿构建的城市景观之中。名为《护理与控制的容器》(Vessels of Care and Control)的作品是SymbioticaA的艺术家们又一次对技术工具论的抗争,唤起对生物孵化器作为一具护理/培植并掌控生命的精巧仪器的同时也是具备观念性与生命政治之仪器的激进解读。梁绍基的一组作品占据着与其他作品相邻的整个空间。这些作品蕴含着他长久以来对蚕虫生命周期的着迷,也是鲜活成长中之生命的印记。

    爱德华多·卡兹:《自然历史之迷》(Natural History of the Enigma),2009,展览现场,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摄影:钟晗

    组织培养和艺术计划(奥隆·凯茨&伊奥纳特·祖尔)与德文·沃德,《护理与控制的容器:堆肥孵化器 4(Vessels of Care and Control: The Compostcubator 4)》,2016-至今。展览现场,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摄影:钟晗

     

    于其说展览“生长”是语言的指涉,它实则促使观众以内在的感受去体验一次与不同生命形式的相遇。这些生命形态或源于自然,或是人为的造化;亦或是来自共生的居所和基因间的交合。展览以此对亚里士多德式的生物分类法统提出质疑,进而向诸如动态平衡 (homeostasis) 、新陈代谢以及环境效应(umwelt)这些作为生命之基本显像等约定俗成的观念发难。展览不仅佐证了“生长”的能量作为一种自然的冲动,并阐明了“生长”这一行为作为技术力量将自然概念拓展为一种新的范式,在此之中,无自然的生态(ecology without nature)正在召唤着另一种现实的来临。

    梁绍基:《荧光》(Fluorescene),2017-2018。展览现场,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摄影:钟晗

    梁绍基:《听蚕/自然系列No.96》,2006。展览现场,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摄影:钟晗

     

     

     联合呈现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成立于2013年,系国内首家致力于媒体艺术之展示、研究/创作及学术交流的非营利性艺术机构。通过展览、驻留、奖学金、讲座、工作坊及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出版,CAC为媒体艺术在全球语境中的论述、生产及传播开拓了一个多样化且富有活力的平台。CAC以批判地介入不断改变进而重塑当代经验的媒体技术来推动艺术创新及文化认知。

    www.chronusartcenter.org

     

    知美术馆位于中国成都新津老君山脚下,总建筑面积为2353平米。外形内敛、极具禅意,由国际建筑设师隈研吾设计,运用流水、瓦片等元素,使建筑与自然有机相融,空灵寂静,动静相宜,尽显生生不息、道法自然的东方哲学。美术馆VI系统由日本平面设计师原研哉设计,由美术馆外观瓦片的元素构成,形成富有变化的水波纹样。

    知美术馆旨在当代艺术的国际化语境中,探讨东方美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与此同时,“知”完全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从已知朝向未知,从眼前朝向无限。因而,知美术馆还将探索人自身的灵感与高科技的融合,在新媒体艺术领域进行前沿的可能性探知。建立对艺术史的完整度和开放性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收藏及策展系统。

    “万物、见解、常新”是知美术馆的核心理念。

    www.zhiartmuseum.com

     

     展览支持 

     

    位于西澳大利亚州首府珀斯的西澳大学创校于1911年,是澳洲最具历史的著名研究型大学之一,澳大利亚八大名校联盟成员之一。

    https://www.uwa.edu.au/

     

     媒体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