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工厂6

嘉宾:乔治·拉格迪

时间:2015-06-20  15:00 ~ 2015-06-20  16:30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语言:英文,配有中文翻译

点击预约报名
关于讲座

本次讲座将要回顾六件公共美术馆装置,这些作品收集与观众人群文化相关的数据,并利用语义算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最终将分析结果于现场视觉化。讲座将要讨论的项目包括:1) “想象马孔多”(2015)是为庆祝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而作, 呈现于哥伦比亚波哥大国际书展。在这个作品中,公众通过手机上传描绘马尔克斯书中的场景的照片至服务器;这些照片将按主题排列,投影到大屏幕之上。2)“群集视野”(2011-2014)使用三个监控摄像头自动在其所在的美术馆内捕捉感兴趣的景象,并以投影形式通过虚拟现实空间呈现这些图像。3)“装满记忆的口袋”(2001---2007)受蓬皮杜艺术中心的委托创作,是一个直接“众包”的作品——观众通过扫描和描述自己随身携带的物品来为这件作品提供信息。这一作品已在七个国家展出。4)“化为无形”是为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设计的西雅图公共图书馆创作的一件场域特定的作品。这是一件从2005年9月开始至2019年结束的持续数据可视化作品,也是一件非直接的“众包”作品,它将人们借书、借光碟的行为进行统计数据分析和近乎实时的动态可视化呈现。至今它已经收集了超过7500万条数据。5)“我们是星尘”(2008)由NASA斯皮策科学中心(Spitzer Science Center)委托创作,作品呈现了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在绕日运动时观察到的热成像图。6)“移动探戈”(2006-2009)邀请公众上传手机照片,再在Flickr的图片库当中使用相同标签来搜索图片,最后将两者并置于美术馆的大型墙幕上。

关于讲者

乔治·拉格迪是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媒体艺术与科技博士课程主任、实验性可视化实验室的主任,以及工程学院和人文与美术学院的数字媒体教授。身为国际知名的学者与媒体艺术家,拉格迪是互动数字媒体艺术领域的先驱。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他在用数据处理方式得出交叉文化内容的一系列观念立场的基础上,创造数字媒体互动装置,为这一领域作出贡献。拉格迪目前的研究涉及数据可视化、机器人计算机合成摄影与数字影像民族志。他的基于计算的装置在世界各地展出,从美术馆、画廊、非常规性空间、学术会议到公共委约等。他还获得创意资本基金会(Creative Capital Foundation)、丹尼尔·朗格卢瓦艺术与科技基金会(the Daniel Langlois Foundation for the A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加拿大文化艺术理事会(the Canada Council)、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the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以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等设立的多个奖项。

格式工厂5

嘉宾:沃夫冈·斯蒂勒

时间:2015-05-10  14:00 ~ 2015-05-10  15:30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语言:英文(配中文翻译)

关系艺术与注意力经济

点击预约报名

讲座简介

此次演讲着重介绍了斯蒂勒的艺术实践的发展历程,以及这背后对关系艺术与注意力经济的思考。讲座涵盖了从早期艺术家社交网站“The Thing”到他九十年代创作的一些作品。主流的西方思维根基于主客二元论,常常将主体与其所处的环境分而视之。而与之对立的,斯蒂勒的思考深受现象学“此在” (being-in-the-world)概念的影响,揭示出主客体之间的某种积极关联。

讲者简介

沃夫冈·斯蒂勒于1950年生于德国斯图加特。他曾就读于斯图加特自由艺术学校,并于1976年移居纽约,进入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攻读美术学士学位,期间师从约瑟夫·科苏斯(Joseph Kosuth)(观念艺术)、马歇尔·布朗斯基(Marshall Blonsky)(符号学)、罗伯特·曼戈尔德(Robert Mangold)(绘画)、杰基·温莎(Jackie Winsor)(雕塑)、理查德·范·布伦(Richard Van Buren)(雕塑)、斯德姆·德·赫希(Storm De Hirsch)(实验电影)、托德·瓦特(Todd Watts)(摄影)、埃德·鲍斯(Ed Bowes)(视频)、阿尼娜·诺瑟(Anina Nosei)(艺术史)和珍妮·西格尔(Jeanne Siegel)(艺术史)等人。

20世纪80年代,在多个纽约及欧洲画廊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后,沃夫冈·斯蒂勒决定采用集体协作的工作形式,并于1991年创建了一家服务艺术家与文化工作者的在线论坛——The Thing。初建之时的The Thing仅是一个BBS,即万维网出现之前,用于实现在线社区对话的一种电子公告形式。及至90年代末,The Thing发展成为一个多元化的网络社区,拥有数十个成员网站、邮件列表、一个成功的网页服务商、一间位于切尔西的社区工作室,以及首个致力于网络艺术的网站——bbs.thing.net。

1996年,斯蒂勒开始创作一系列在线直播视频流。其中首个作品《帝国24/7》(Empire 24/7)对帝国大厦靠顶端三分之一的楼层作了不间断录制,并在网上直播。在《帝国24/7》之后,斯蒂勒通过在线录影,拍摄了其它一些建筑与城乡风光,例如:柏林电视塔、德国Comburg修道院、9·11前后的曼哈顿下城区,以及巴西亚马逊丛林的亚诺玛米(Yanomami)村庄。担任The Thing执行总监期间,斯蒂勒一直在持续拓展这一影像系列。

沃夫冈·斯蒂勒的作品由纽约Postmasters画廊代理。

格式工厂3

嘉宾:莎宾娜·赫梅尔斯巴赫

时间:2015-04-04  14:00 ~ 2015-04-04  15:30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语言:英文 (配中文翻译)

讲座简介
此次讲座将聚焦于录像艺术与媒体艺术领域里那些挑战了屏幕界限并对电影与录像的视觉语言进行了实验的作品。讲座中展示和讨论的作品显示了媒体的使用在重构、拓展、重组视觉材料方面的巨大潜力。为此,艺术家们探索了许多特定的策略,包括新的叙述模式、技术创新和沉浸式的环境以及利用算法产生的视觉材料的生成性发展。此次讲演所使用的案例来自赫梅尔斯巴赫在ZKM,Edith Russ House for Media Arts 以及HeK (House of electronic Arts Basel) (www.zkm.de, www.edith-russ-haus.de, hek.ch) 所策划的展览。

讲者简介
2012年3月以来,莎宾娜·赫梅尔斯巴赫开始担任HeK新的总监。在慕尼黑学习艺术史之后,在1993至1996年间,她曾为慕尼黑和维也纳的多个画廊工作,随后她成为了奥地利格拉兹Steirischer Herbst艺术节的展览及会议项目经理。1999年,她成为ZKM的展览主任。从2005年到2011年,她担任德国奥尔登堡Edith-Russ-House for Media Art的艺术总监。她的展览项目包括:“快进”(2003);“Coolhunter” (2004);“回放:模拟现实”(2006)”;“生态媒体:今日艺术之生态策略”(2007);“景观2.0”(2009);“我的战争?冲突年代的参与”(2010);“复制的文化”(2011)。2011年她在塔林的Kumu艺术博物馆策划了“欧洲文化首都塔林2011”项目的一部分——“入口?艺术与网络文化”。她在巴塞尔HeK策划的展览包括“感受地点?媒介化城市景观”(2012);“半导体:这里要有光”(2013),“想象未来的视角” 以及“池田亮司个展”(2014)。作为一个作者和讲师,她致力于研究媒体艺术与数码文化相关的话题。

视频记录: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