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C · 展览 | 缠绕:生物/媒介

缠绕:生物/媒介

2022.07.30 – 2023.02.06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艺术家:

曹舒怡、马兹·贝林·克里斯蒂安森 & 乔纳斯·约根森、金允哲、顾广毅 & 罗伃君 & 田倧源、安妮·刘、曲晓宇、阿纳斯塔西娅·瑞娜 & 黄丹蕾 & 梅雷迪思·宾尼特 & 乔治娜·诺兰 & 胡一玫、唐子豪、王月悦、徐昊旻、奚雷和やくしまるえつこ

展览构思: 

张尕

策展人: 

毕昕、曹佳敏、张尕

开幕日:

2022.07.30

参观信息:

周三-周日 11:00-18:00(17:30停止入场)

免费入场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即将呈现展览“缠绕:生物/媒介”,展出的十组作品来自于艺术家曹舒怡、马兹·贝林·克里斯蒂安森 & 乔纳斯·约根森、金允哲、顾广毅 & 罗伃君& 田倧源、安妮·刘、曲晓宇、阿纳斯塔西娅·瑞娜 & 黄丹蕾 & 梅雷迪思·宾尼特 & 乔治娜·诺兰 & 胡一玫、唐子豪、王月悦、徐昊旻、奚雷和やくしまるえつこ。
 
放眼生物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能够以信息、程序和代码的形式被阅读、测量和研究。媒体理论家尤金·萨克尔(Eugene Thacker)在其2004年出版的著作《生物媒介》(Biomedia)一书中,阐述了生命形式正在发生的语境重置——从碳基质料到硅基质料的过渡,以及计算机科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密码与计算机代码的融合。当一个生命实体被理解为一种媒介,生物过程之实现(corporealizing)便是"一段调节过程"(a process of mediation),这也应和了萨克尔的媒介理论,即介质化是媒介物形成的必要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看,生物系统并不是以一种可以追溯至牛顿机械范式的简化方式来运作的;相反,它在星云、无数的粒子和情景中演化,生物体需要"与时俱进,根据不同的语境和情况得到协调"。
 
展览“缠绕:生物/媒介”通过重新思考生物媒介的概念来进一步探索这一情况。所有实体都处于不断把握和适应不可预测的熵宇宙的过程之中,自然的波动、演化和可编译的物质性也反映在信息、程序和代码的组织和执行中。而重要的是,我们要以独特的视角去探讨人工智能、电子学、算法和信息学中的亲生物特性,“缠绕:生物/媒介”既是对这种视角的思考和行动。
 
本次展览不仅将生物艺术从一门主要通过技术手段处理细菌、基因或转基因材料的艺术学科中提升和解放出来,还回应了当下的紧迫诘问,其对象包含了生命基质的转变性与生命的定义;不断变化的自然过程演化范式;在生物和技术域的影响下所涌现的新主体;以及对物理存在(自然)、技术存在(人工)和精神存在(生物)之间共生关系的渴望,并以此在后人类世界秩序中重思西蒙栋式的概念。
 
参展的作品在展览的四个章节中逐步揭开面纱。第一章节"转码"(Transcoding)探讨了无机物中体现出的智慧和生命节奏(曹舒怡),意识的可塑性和技术迭代之间的反馈回路(安妮·刘),以及各物种之间的流动性、协作和能量流动(阿纳斯塔西娅·瑞娜 & 黄丹蕾 & 梅雷迪思·宾尼特 & 乔治娜·诺兰 & 胡一玫)。本章不仅探讨了情感、感知和主观性是否可以被产生和塑造于代码、设备和实验室之间,还以生物为中心的设计角度描绘了人类和非人类实体之间的未来连接,并呼吁建立一个将互惠的美学与行星思维纳入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更为开放的智能机器生态。
 
曹舒怡
《蜉蝣》
三频道影像装置
2021
 
《多孔》
3D打印树脂雕塑
2021
 
安妮·刘
《在肉身机器中寻找灵魂》
影像装置
2018-2020
阿纳斯塔西娅·瑞娜、黄丹蕾、梅雷迪思·宾尼特、乔治娜·诺兰、胡一玫
《微生物宇宙》
影像、手机应用软件

2020-2021

 

第二章节“进化”将探索生物作为媒介的可能性,以及媒介所具备的生物特征,生命和代码、自然和人工、有机体和比特是否还能被区分?艺术家やくしまるえつこ的项目《我是人类》(I’m Humanity)基于"后人类音乐"的概念,将DNA序列视为存储音乐的媒介。作品通过将音乐信息转换为蓝藻的基因密码,进入了一个动态的进化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仅音乐信息有可能因突变而丢失,其文化信息也可能被衍生、改变,甚至替代。

 

やくしまるえつこ

《我是人类》
基因编码音乐,激光唱片,音乐视频

2017

 

顾广毅、罗伃君与田倧源的合作作品《未来神猪博物馆》进一步探讨了生物媒体在文化维度中的进化。艺术家们虚构了一个科幻场景:2020年之后,猪处于灭绝的边缘,与此同时,存在着无数个平行世界通过前沿技术手段着手猪的培育。《未来神猪博物馆》这一概念性的博物馆通过相悖观点的交流、建筑的工程图像展示,以及艺术家们的虚构想象力,深入研究了民间习俗、技术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

 

顾广毅、罗伃君、田倧源
《未来神猪博物馆》
四频道影像装置,文献,3D渲染模型
2020

 

在第三章“能动主体”中,我们将探索自然、无机物和人工生命所展现的生机与自主性,以此来进一步扩大我们对生命的理解。金允哲的《阿尔戈斯》(Argos)将机器视为一种非人类主体。这件作品由四十一根盖革·穆勒管组成,呈现了一个生物体,一阵检测到宇宙粒子的闪烁。《阿尔戈斯》不是一台静止的机器,而是一个动态的建筑结构,在宇宙辐射和振动的脉冲之间不断进行交互。如果说金允哲的作品探索了隐喻和物质性之间的关系,那么马兹·贝林·克里斯蒂安森与乔纳斯·约根森的作品则重新思考了语言和物品之间的关系。《SONŌ》探讨了语言在人机交互领域的影响。根据艺术家们的研究,对于社交型机器人,声音信号在传达情感方面,相比较于视觉,可能是更具有效性的媒介。作品指向"生命为何"的问题,语言/声音对生命意味着什么?

 

马兹·贝林·克里斯蒂安森,乔纳斯·约根森 
《SONŌ》
软体机器人装置
2020-2022 

 

金允哲
《阿尔戈斯》
穆勒管、玻璃、铝、微控制器
2018 

 

曲晓宇的作品《虚拟溯源》构建了一系列人工地貌与声景,以显现出一套人工智能系统的具身体验。通过揭示人工智能系统轻巧智慧的外壳之下所隐藏着的、无处不在的硬件基础设施,曲晓宇旨在重新勾勒出该系统散落于地层之上的本体。该项目隐秘地指向了后人类转向,自然与技术在此间缠绕。

 

曲晓宇
《虚拟溯源》
影像装置(彩色,多通道空间音频,10 分钟,循环播放)
2022 

 

第四章“共生”对有机生命和人工生命的融合及其相互依存进行了更深入的解读,从系统的视角发展出围绕着生物性媒介化所构建的多种关系的理解方式与讨论。

 

作品《云凝为雨滴坠入海洋》是对汉斯·哈克(Hans Haacke)于1963至1968年间创作的《凝结立方体》(Condensation Cube)的重构,反映了艺术家王月悦所关注的技术物生成自主性的过程以及其系统在周围变化多端的环境中的运作过程。这一点可以追溯至20世纪中叶,计算、社会政治研究、艺术等领域中兴起的控制论运动。王月悦在生物学、生态学与技术的交界之间进行新的探索,利用一个处于未来的、遥远的数据——在艺术家家乡青岛的一片海域内收集的天气预报数据——进一步丰富了“立方体”和环境之间的交互。"立方体 "中呈现了技术的自我和生态(一种没有自然的生态)之间涌动的关系。

 

王月悦

《云凝为雨滴坠入海洋》

定制电子元件,水泵,雾化器,亚克力,不锈钢,pvc 管,水

2022

 

奚雷的研究项目《为什么是桑园围?》关注与水有关的传统技术在今天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它们是否具有指引我们超越定义着现代技术物演化过程的 "陆地中心主义"(land-centrism)?通过关注传统和现代技术水利基建之间存在的内部张力,该项目从社会与经济价值的角度,扩展了人们所冀望的那种共生发展——由技术驱动并与自然相融——的论述空间。

 

奚雷

《为什么是桑园围?》

单通道有声影像,拾得物(鱼饲料编织袋、渔药罐头和渔药桶)、铜合金电烛灯

2022

 

同时,徐昊旻在其作品《无本之木》中进一步质疑了共生的概念——可能是另一个由人类欲望筑构的乌托邦。作品呈现了一个阴郁的场景,一棵被连根拔起的枯树、噪音和积压的混乱图像反映了一种暗黑生态学,敦促着我们重新思考人类文明所维护的传统知识型。人类是否有能力掌握地质的深层时间与技术的加速发展?我们对其所使用的操控手段是否就是在失败边缘?也许现在是时候对共存这一概念探讨新的认识方式,并在自我和他人、常态和异常、人类和非人类的关系中进行调和。

 

徐昊旻

《无本之木》

3D 打印模型、颜料、定制电路、电子元件、LED 面板、网页、亚克力

2022

 

萨克尔在其著作《生物媒介》中指出,通过技术的调节,生物变得更加生物化;自然的实体化也在不同的基质上得以加强。而另一方面,技术过程中涌现出一种“自我”的超越,在生物学与自然的渗透下,亦超越了自然与技术的二元论,并学会与这个纠缠世界中的万物保持“与时俱进”。基于这种自然和技术环境之间的 "共生性 "愿景,《缠绕:生物/媒体》叙述了一则转变范式的现实寓言,寻求所有生命在共生中共融与共存的潜力,从而见证了每个共居者独特的自我性的涌现。

 

参展的作品在展览的四个章节中逐步揭开面纱。自2022年7月至10月,新的章节公布于每月末。“缠绕:生物/媒介”作为一个"活"体,自行成长在CAC空间中。

 

 

图片©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摄影:朱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