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C · 展览 | 人工智能的兑现:解脱

 

 

人工智能的兑现:解脱

2021.11.12 – 2022.02.27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艺术家:采萨尔&洛伊丝(Cesar & Lois)、乌苏拉·达姆(Ursula Damm)、Interspecifics、赫莲娜·尼科诺尔(Helena Nikonole)、郑达

 

策展人: 张尕

 

开幕日:2021.11.12

 

参观信息

周三-周日 11:00-18:00

门票:30元(每周三免费)

*开幕当日免费开放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即将呈现新展“人工智能的兑现:解脱”。该展是“人工智能的兑现”策展框架下的第二部分,展示来自艺术家/艺术家组合采萨尔&洛伊丝、乌苏拉·达姆、Interspecifics、赫莲娜·尼科诺尔和郑达的作品。展览将于2021年11月12日至2022年2月27日期间展出。

 

当回答“机器能思考吗?”这个问题时,英国数学家、人工智能鼻祖艾伦·图灵(Alan Turing)在其1950年的论文《计算机械与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中提出了其广为所知的“模仿游戏”(又称图灵测试)一说作为对自己提问的反驳,他写道:“我认为,最初的问题——‘机器能思考吗?’——并没有意义且不值得讨论。”相反,图灵认为,“在50年之内,我们有可能为容量多达十亿信息位的计算机编写程序,使其能够很好地进行模仿游戏,以至于一个普通的测试者在5分钟的测试中所做出的身份识别正确率不会超过70%。”[1] 之后,美国哲学家丹尼尔·丹内特(Daniel Dennett)在其文章《机器能否思考》(Can Machines Think)中就图灵所言推断说,“图灵并没有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便人们满可以认为他是这样想的)即思考就必须像人一样去思考……男人和女人,以及计算机,都可能有着不同的思考方式。但他肯定这样想过:如果(one)能够以自己特有的风格进行思考,且足以模仿一个有思想的男人或女人,那么(one)【他/她/它 - 编注】肯定真的很会思考。”[2]

 

新展作为第一部分“人工智能的兑现:卑弃” 之延续,以另一种叙事解读了图灵测试及其含义,从而点缀出人工智能的救赎。展览想象了一个从以人类尺度所预设的的智能中解放出来人工智能,并将机器智能视为在另一种量级上,有着不同于人类主体性的、具有能动力的存在。展览将由此展现艺术家是如何想象以这样的人工智能来探索一个拥有宇宙政治意识的生态环境,以及一个处于共同体中的,共生的后人类前景。

 

展览以艺术家团体Interspecifics五件不同纬度的作品拉开序幕,浸润于一种人类与非人类、算法与细菌、宇宙与本土性纠缠的活力之中。

 

《虚拟典章_创生》(Codex Virtualis_Genesis)是《虚拟典章》四部曲的第一个化身,标志着艺术家集体 Interspecifics 迈步另一个诡异的推测领域的最新尝试,而他们对这一领域的探索始于创作《推测性交流》过程中进行的多年研究。本次展览也呈现了《推测性交流》(Speculative Communications)的全貌。作品兼具诗意与精密的技术,如胚胎般新兴,生物学与神经网络结合于其中,一种混合的生命形式因此超越了脆弱的意志,通过艺术家对美学的探究而诞生。这一雄心勃勃的项目旨在为作品中的一个生命体输送复原力与活力,并在最后一部分《虚拟典章_生命》(Codex Virtualis_Life)之中"看到它虚拟地存活"。《虚拟典章》为“搜寻地外文明计划研究所”(SETI)的艺术家驻留项目与林茨电子艺术节联合策划的SETIxAI艺术驻留成果。

 

《虚拟典章 _ 创生》, Interspecifics,2021 © 艺术家

 

《推测性交流》, Interspecifics,2017-2020 © 艺术家,摄影:Thomas Bruns

 

三个声音装置横贯第一个展厅,立体地演奏出另类世界的混音,却又自成一体般地和谐。《地球合奏》(Terrestrial Ensemble)中,四组鼓槌敲击着四个特波纳兹特利鼓(Teponaztles),它们伴随着国家地震系统的信息发生振动。地质残留物和地震节律为Interspecific的视野带来了古老技术与当下数据的交融。《Aire v.3》与《循环渐变电台》(Recurrent Morphing Radio)中的噪音最终占据了主导,唤起社会政治维度的思考。

 

《地球合奏》, Interspecifics,2018 © 艺术家

 

《Aire v.3》, Interspecifics,2020-2021 © 艺术家

 

《循环渐变电台》, Interspecifics,2020 © 艺术家

 

《微- 节奏》, Interspecifics,2016,麦德林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现场 © 艺术家

 

艺术家组合采萨尔&洛伊丝着手探索一个从大自然的不同时间尺度中学习的人工智能系统,它的运作脱离了人工智能拟人作态的尴尬。动态装置《异时周期》(Allochronic Cycles)也"使用时间预测来预测未来的大气碳水平"。

 

《异时周期》,采萨尔&洛伊丝,2018,装置 © 艺术家

 

《鸟之语》(Bird Language)中,一个神经网络被启动,用以训练夜莺的声音,让建立非人类主体间的沟通成为可能。这种超越物种鸿沟的认知延伸为物种间的理解带来了希望,鼓励多个主体共存和共同进化的合作。

 

《鸟之语》, 赫莲娜·尼科诺尔,2020 © 艺术家

 

与其说乌苏拉·达姆的装置作品《膜》(Membrane)是强迫人工智能模仿一种"现实",不如说是一种动态中的权力平衡,其结果是一种高度抽象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视觉游戏,人类和人工智能因此紧密连结,互相吸引。

 

《膜》 , 乌苏拉·达姆,2019, “缠绕的现实”展出现场© 艺术家,摄像:Franz Wamhof

 

郑达大胆地将他的身体交付于机器的想象。艺术家会在自己身上绑上各种传感器,将身体信息和其周围的环境数据传输至监督学习(Supervised learning)的程序。LOW-AI BOX既是艺术家的身体,也是人工智能背书的艺术想象力的无尽来源。

 

《肉身机器》,郑达,2021,AI机器装置 © 艺术家

 

展览还将伴随一个延展性阅读以及作品图录,以历史和当前关于人工智能的批判性的反思文献来阐述策展理念和相关的作品。

 

//////
1.https://academic.oup.com/mind/article/LIX/236/433/986238, 5/3/2021
2.http://www.nyu.edu/gsas/dept/philo/courses/mindsandmachines/Papers/dennettcanmach.pdf

//////

 

Funded by the International Relief Fund for Organisations in Culture and Education 2021 
of the German Federal Foreign Office, the Goethe-Institut and other partners. goethe.de/relieff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