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ink | 网络艺术行动中的那些社群(下)

随着以邮件列表(mailing list)为基础的网络评论(Net Criticism)社群不断扩张,线下的活动也在同一时期丰富了起来。虚拟社群中的成员通过大大小小的会议、艺术节等各类活动在不同城市(以欧洲为主)进行会面。而在这些频繁的旅行和热闹的聚会气氛中,散落在各地的网络艺术家与思考者的声音试图凝聚成为一股更强大的文化力量。网络艺术如何渐入由艺术市场和各大艺术机构所构成的主流艺术领域的讨论(discourse)范围中以及如何对社会政治的发展形成更大的影响力都是这些会议中极为重要的议题(格林,2004)。

 

1997年,nettime主办的“美与东方”(Beauty and the East)大会在索罗斯基金会(Soros Foundation)的支持下顺利举办于卢布尔雅那—— 一个坐落于东欧,从前南斯拉夫独立出去的斯洛文尼亚的首都。在为期三天的会议中,与会者们讨论了许多即将到来的机会,例如在第十届卡塞尔文献展内策划独立项目的可能性与主题方向,以及在林茨电子艺术节(Ars Electronica)组织相同性质的媒体合作实验室“OpenX”。会议中所提出的许多建议与问题都在之后被归纳整理至一个名为“1997ZK计划”的邮件,并以此为开端在nettime邮件群中展开了一系列围绕该社群其虚拟性与非体制化机制有效介入主流/线下艺术与媒体领域的探索。而在此过程中,许多网络艺术家与更注重理论性与专业性表述的学术工作者之间的隔阂也凸显出来。根据博斯玛的回忆,在 “美与东方” 大会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网络艺术家之间组织的小型会面,以抵抗传统语义的文字批评(通常情况下也更具权威性)对新声音与交流方式所可能产生的压制,后者所指的正是如代码或ASCII等充满网络美学的表现形式。这一矛盾的出现实则也显示出在90年代“西方欢庆多样文化的喜悦之中”(格利泽尼克,2015),来自不同发展背景、不同国籍的艺术家、批评家、学术研究者等文化工作者构成的混合性社群所面临的脆弱关系。

 

“美与东方”会议前发给与会者的旅行指南图 

图片来源:http://www.ljudmila.org/~vuk/nettime/map.htm

在这样的压力下,艺术家的交流中心渐渐转至Rhizome.org。1998年,科西克、西斯·邦廷(Heath Bunting)、艺术家组合JODI与舒尔金更是联合创立专属于艺术家群体的邮件列表——“7-11”。与其说是一个邮件列表,“7-11”其实更像一个无拘无束的表演场地,允许艺术家们使用各类语言或形式进行交流、玩笑、创作、甚至建立虚拟的人物身份。如科西克与邦廷在“7-11“上创立了Keiko Suzuki这一虚拟角色,并将其打造为一系列虚构、不真实存在的书籍作者,这些书籍被汇总呈现在科西克1997年创作的《网络艺术经典(Classics of net.art)》。读者可通过给Suzuki发送邮件预定这些虚构的书籍,邮件同时也会作为无用的信息被自动转发给“7-11”的邮件列表。这一收发过程间接将Suzuki变为一个由人工操作的垃圾邮件机器人。澳大利亚艺术家、诗人梅兹·布里兹(Mez Breeze)更是在“7-11”上运用其独创的网络语言Mezangelle进行诗歌的创作和实验性写作。Mezangelle消解了标准英语的用法,融入可塑性更强的编程语言,在人-机之间创造出一些意想不到的语义。在“7-11”的邮件中,艺术的物性与艺术批评的界线定义相较于其它社群更为模糊且自由。并且,许多邮件中的内容并非将网络艺术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去分析阐释或进行归类梳理,而是希望观者可以关注每一件网络艺术作品本身所传递的信息(博斯玛,1999)。

 

梅兹·布里兹:《4-7 5-kc5》, 1998年5月13日,7-11 邮件截图

图片来源:https://anthology.rhizome.org/mez-breeze

除了艺术家与理论研究者之间的矛盾,有一群女性媒体艺术家在欧洲网络艺术的崛起、各种网络文化活动或线上社群之间,提出了她们的疑问:“女性在哪里?”。1997年,专门面向女性的“FACES”邮件列表正式宣布成立。此列表实际源自艺术家伊娃·沃尔格姆特(Eva Wohlgemuth)与策展人凯西·瑞·霍夫曼(Kathy Rae Huffman)之间的友谊,二人除了在教育背景上具有偏向实践与学术知识的互补性差异,更敏锐地察觉到她们作为“女性之间的交流相对她们与男性的交流是非常不同的”。沃尔格姆特与霍夫曼经过长期的学术调研,于1996-1998年期间在维也纳举办了多场融合烹饪、晚宴和会议的表演艺术项目——《Face Settings》。她们决意专为在彼时被边缘化的女性媒体艺术家提供一个自由度更高,更为亲密的讨论与创作场域。为了构建一个更具动态的社群,FACES邮件列表诞生了。“老男孩网络”(The Old Boys Network)与FACES合作的公共活动“国际赛博女性主义”(Cyberfeminist International)(此活动呈现于Documenta X“混合工作空间”(Hybrid Workspace))也使该平台开始拥有更为丰富的自产内容。在FACES的列表之外,成员们之间又举办了许多小型会议、活动和旅行,虽然这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Face Settings》参与度,但是却开启了更多种合作的可能(霍夫曼,2003)。

 

 

伊娃·沃尔格姆特&凯西·瑞·霍夫曼:“Face Setting”,1996,荷兰鹿特丹活动现场

图片来源:《女性,艺术 & 技术(Women,Art & Technology)》

 

 

伊娃·沃尔格姆特&凯西·瑞·霍夫曼:“Face Setting”,1996,俄罗斯圣彼得堡活动现场

图片来源:《女性,艺术 & 技术(Women,Art & Technology)》

 

 

参考阅读:

 

博斯玛,J.,《如何体验网络艺术(How to Experience Net.Art)》,1999,access at https://www.josephinebosma.com/web/node/71
 
FACES,https://www.faces-l.net/
 
弗林斯特(Frost),C.,《线上艺术批评:一段历史(Art Criticism Online: A History)》,2019,Gylphi Limited
 
基尔特(Geert),L.,《批判性互联网文化的动态发展1994-2001(Dynamics of Critical Internet Culture(1994-2001)》,2009,Amsterdam:Institute of Network Cultures.
 
格林,R., 《网络艺术(Internet Art)》,2004,London: Thames&Hudson
格利泽尼克(Gržinić),M.,“前南斯拉夫新媒体/平台的历史与现在(New media/internet platforms in former Yugoslavia, history and present)”,来自《springerin》第二期,2015,access at  https://www.springerin.at/en/2015/2/monster-einst-und-jetzt/
 
霍夫曼,K.R.,“Face Settings: An International Co-cooking and Communication Project by Eva Wohlgemuth and Kathy Rae Huffman”,来自《女性,艺术 & 技术(Women,Art & Technology)》,Malloy,J. 编,2003,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Rhizome,"Net Art Anthology", https://anthology.rhizome.org/
 
 
 

相关阅读:

We=Link | net.art:网络艺术行动中的那些社群(上)
We=Link | 早期互联网艺术 I:浏览器艺术与网络艺术美学
We=Link | 早期网络艺术II:ASCII转码艺术
We=Link | 超越编码:文本图形(ASCII Art)术语的批判性观点(上)
We=Link | 超越编码:文本图形(ASCII Art)术语的批判性观点(下)

 

想要探索更多关于网络艺术的知识与讨论?

《We=Link》项目将不止于一场线上呈现,CAC将梳理网络艺术脉络,探寻网络艺术的特性,分享自90年代至今的网络艺术创作、线上艺术行动与展览。同时也欢迎相关主题的作者、研究员投稿,请将150-200字文章摘要以及个人简历发送至

media@chronusartcent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