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即将为您呈现艺术家王郁洋的项目“《字典》系列作品:来——信”。

“《字典》系列作品:来——信”是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作为2015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媒体艺术合作伙伴机构发展出的一个系列网上平行项目——“电子世界的民谣”的第四个展览。“电子世界的民谣”将中国馆“民间未来”的构思推向虚拟空间,并通过这个窗口,让民间的希望和潜力,尤其是新生代艺术家创造性地运用新技术、批判性地反思新技术的张力得以体现。

王郁洋把汉字笔画拆解成“0”与“1”的序列并赋予其变换无穷的三维图形,让普罗众生只稍轻击鼠标便能创造雕塑般的文字。

本作品的互动版将于王郁洋2015年8月8日龙美术馆大型个展开幕时于网上同步呈现。

《字典》系列作品:来——信
2015|王郁洋|线上互动版本
展期:2015.8.8-9.16 

进入项目

将汉字的笔画经过电脑转换成0和1的序列编码,再将这个序列导入三维制作软件3ds Max。3ds Max便会被转换的0和1序列所控制并生成相对的三维模型。那么这个生成的三维模型便成为了汉字的笔画。笔画无个人主观地被电脑逻辑转换成了形象。之后根据这些图像进行“书写”与“造字”,并组合具有语义与观念的词汇与语句。同时“文字”在空间中形成了除其自身外的其它语义与表达。

关于艺术家 

王郁洋出生于1979年,曾经就读于中央美院附中、中央戏剧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现任教于中央美院实验艺术系并在北京居住和创作。王郁洋虽然使用新兴媒介进行创作,却从不强调技术的新奇。他似乎更感兴趣于“过时”的技术、“破坏”美学及物质浪费带来的艺术性。他的作品涉及各种媒介,并充分拓展其内在潜力。他以幽默的、虚构奇观的方式来探究和表述人的身体、经验及认知之间的关系,探讨人造现实、媒体、历史感知与身体认同之间的关系。他的作品在中国及欧洲的主要展览和艺术节上均有展出。

“电子世界的民谣”线上系列展展讯&展期 

沈莘:“工作的旋律——对你也许意味着更多”
2015.5.8-6.7

郭熙&张健伶:“大航海日志”
2015.6.8-7.7

苗颖:“手拿菜刀砍网线”
2015.7.8-8.7

王郁洋:“来-信——《字典》系列作品”
2015.8.8-9.16

叶甫纳:“涂个指甲”
2015.9.17-10.16

林科:“来自电子世界的镜片”
2015.10.17-11.22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将展出名为“手拿菜刀砍网线”的国内年轻艺术家苗颖的个展。

“手拿菜刀砍网线”是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作为2015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媒体艺术合作伙伴机构发展出的一个系列网上平行项目——“电子世界的民谣”的第三个展览。“电子世界的民谣”将中国馆“民间未来”的构思推向虚拟空间,并通过这个窗口,让民间的希望和潜力,尤其是新生代艺术家创造性地运用新技术、批判性地反思新技术的张力得以体现。

苗颖是URL的老手——她在网络的围墙和篱笆筑成的迷宫里游刃有余,在这里戳开一个口子,在那里凿开一道缝隙,YouTube的视频和gif动画是她用来颠覆无所不能的电子王国之政商规则的同谋。

手拿菜刀砍网线

苗颖 | GIF定制动画与网页浏览器作品

展期:2015.7.8-8.7

“手拿菜刀砍网线”的灵感来自于一首网络情诗,下半句是“一路火花带闪电”。和千千万万的其他网络情诗一样,作品中这些翻译成“中式英语”的诗句大部分是由中国网民自发为他们的“QQ签名”所创作的。这些诗句展示了中国网民的民间智慧与矫情,就像艺术家与中国网络的浪漫关系一样散发着一种失恋般却令人愉悦的淡淡忧伤。展示的共有10件网络作品,其中6件为gif格式的动图,另外4件为由gif、静图和视频分享网站播放器所组成的网络浏览器作品。

苗颖用源自互联网的审美和幽默精神,描述着有中国特色的本土网络现状,与中国网民一起在自我克制中又几近狂喜。

关于艺术家

苗颖是一位居住在因特网、局域网和她的智能手机上的网络艺术家。苗颖尝试探讨这些媒介的各种可能性,以此来关注日益改变我们生活的网络。她2007年学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2009年硕士毕业于纽约州立大学阿尔弗莱德艺术设计学院电子综合艺术专业。她自2007年的作品“盲区”开始(google.cn屏蔽词汇字典,后于纽约西州双年展中展出)开始专注于网络艺术,特别是其土生土长的中国网络。她对于正在改变我们时代的媒体、身体与机器以及现实与仿真之间的关系非常敏感。

作为一位不断探索新的艺术形式的实验者,她尝试用gif、平板软件、在线游戏第二人生等媒介为网络时代寻找一个图标,并常以幽默的方式来表示无奈和戏虐。这种轻松的力量正来自于网络语境的平民与自由,让人脑洞大开。她先后在中国大陆、台湾、欧洲、美国、网络和在线游戏第二人生中展出过她的gif作品、手机应用、录像、数字版画、艺术书和互动装置。

“电子世界的民谣”线上系列展展讯

沈莘:“工作的旋律——对你也许意味着更多”

2015.5.8-6.7

郭熙&张健伶:“大航海日志”

2015.6.8-7.7

苗颖:“手拿菜刀砍网线”

2015.7.8-8.7

王郁洋:“来-信”

2015.8.8-9.13

叶甫纳:“涂个指甲”

2015.9.14-10.16

林科:“来自电子世界的镜片”

2015.10.17-11.22

“大航海”是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作为2015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媒体艺术合作伙伴机构发展出的一个系列网上平行项目——“电子世界的民谣”的第二个展览。“电子世界的民谣”将中国馆“民间未来”的构思推向虚拟空间,并通过这个窗口,让民间的希望和潜力,尤其是新生代艺术家创造性地运用新技术、批判性地反思新技术的张力得以体现。

艺术家郭熙、张健伶带领我们循着电子世界的轨迹去经历一趟史诗般的“大航海”,跨越地球,航行于陆海之间,以数不清的词章、图像、物件再造想象之预言,使看似琐碎平凡的日志堆积成情感与记忆的浓厚沉淀,可供下载分享,抑或打包邮寄。

大航海日志

2015|郭熙&张健伶|文本与图像

展期:2015.6.8-7.7

进入项目

正当西奥·安哲罗普洛斯与托尼诺·格拉讨论新剧本时,一个礼物送到了,是杰阿柯莫·曼祖的女儿寄来的尤利西斯雕刻头像。安哲罗普洛斯从信里得知,“曼祖最后的心愿是刻画出尤利西斯的凝视,因为他相信这束凝视容纳了人类的全部经验”。这束目光同样来自雾海中的浪游者,独自凝视着环绕他的地平线与闪着微光的存在体验。2015年3-5月,“大航海”的环球航行追索巴斯·简·阿德尔与亚瑟·克拉凡的感性历程与神秘失踪,搜寻消逝的凝视和只身启程的背影,他们都曾试图接近一种可触可及的无限并消失在海中,而海平面会升高一厘米吗?

“大航海”在八十六天的旅程中见证十二个预言,并将物证带回“已知的大陆”。预言不仅折射了通往主题的种种潜在路径,而且作为索引,牵扯出无限的文本与无尽的阅读。本次在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展出的航海日志中,两位艺术家开始道出一千个角色的故事,它们如同藤蔓般盘踞在预言内外,与艺术家共同见证一路不思议。在未来的系列展览中,他们将依次打开一千个角色各自拥有的邮包,而这些角色的记忆将在图像-物证-文本的星群中被唤醒。

“大航海”创作计划由杭州非盈利艺术机构想像力学实验室提供支持。

关于艺术家

郭熙

1988年生于江苏盐城,201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毕业后作为驻留艺术家前往荷兰皇家艺术学院驻馆两年,2015年获得纽约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郭熙关心人们面对和解读世界时所依赖的意识形态,不同意识形态相互叠合所产生的交集是非常坚固的,郭熙试图通过戏剧化的幽默来软化甚至是破坏一点这种坚固,让观者在惯常的生活中感到一丝荒谬与不安。他將艺术家的工作比喻成一种“穿刺”,艺术家用作品刺透意识形态的外壳,人们在这些穿刺后留下的针孔得以窥见“真相”。对于他来说,视觉形式是传递信息的承载物,他广泛采用装置、绘画、表演、雕塑、文本等形式尝试去寻找最为准确的传递方式。

张健伶

生于 1986 年,200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2013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现生活于上海。曾参与策划:红砖美术馆开馆展《太平广记》(2014);《一米剧场》,想象力学实验室,杭州(2013);《有限的知识》,香港城市大学(2013);《绿盒子 :重绘形貌-媒体现实的空间》 ,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城市研发中心,杭州(2013);《存在的惊奇—青年影像时刻》,连州国际摄影年展(2012);《有限的知识》,中国美术学院,杭州(2012)等。

“电子世界的民谣”线上系列展展讯

沈莘:“工作的旋律——对你也许意味着更多”

2015.5.8-6.7
郭熙&张健伶:“大航海日志”
2015.6.8-7.7

苗颖:“手拿菜刀砍网线”
2015.7.8-8.7

王郁洋:“来-信”
2015.8.8-9.13

叶甫纳:“涂个指甲”
2015.9.14-10.16

林科:“来自电子世界的镜片”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为您呈现沈莘项目“工作的旋律——对你也许意味着更多”。

进入现场直播(每天16:00-18:00)

 进入视屏纪录

“工作的旋律——对你也许意味着更多”是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作为2015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媒体艺术合作伙伴机构发展出的一个系列网上平行项目——“电子世界的民谣”之首展。“电子世界的民谣” 将中国馆“民间未来”的构思推向虚拟空间,并通过这个窗口,让民间的希望和潜力,尤其是新生代艺术家创造性地运用新技术、批判性地反思新技术的张力得以体现。

沈莘将中国馆的内景实时传输至上海的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的空间,以一个残缺的全息avatar影像演出一场真假重叠的戏剧,叙述一段关于工作、劳作、身体、财富、阶级与死亡的鬼魅般的故事。

“工作的旋律——对你也许意味着更多”
2015|沈莘|装置,实时流媒体
声音制作-沈莘与奥利弗(Oliver)
动画制作-何家因
影像编辑-沈莘

“工作的旋律——对你也许意味着更多”采取多样的形式将物质与虚拟的各种特性接连起来。它包含了初音(Vocaloid)歌手奥利弗(Oliver)的一个持续16分钟的声音表演。奥利弗(Oliver)所演唱的内容引用了12首由表明过社会主义立场的诗人所作的诗歌,并对它们进行了编辑。在此,全息歌手演唱会的野心,无论经济层面抑或图像式的,均被缩化为投影中对奥利弗(Oliver)二维身体的描绘,即一个平展的全息图片所呈现的人物的构造过程,静止并存在于动态之前。现场摄像头、信号回馈构成的影像层次、难以辨别的字句、实体空间和线接耳机中的发声,以及嵌入iPad中的应用程序一起编辑着一个策谋,在其中他们试图成为自身的代理者。

由曾经一度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宣扬者所书写的字句被物化在声音与影像的不忠与虚伪内部。通过它们流动的形态,在上海和威尼斯两地,拓扑式地存在于真实的有关艺术、艺术、艺术的生产地。发声彻底,同时又含糊的字句,在提炼出的感官(有关文字、图像和声音)结构中,形成了有瑕疵的听、看、读的方式。这些瑕疵流动传播着“御宅”(Otaku)的剩余价值,即集体为公共舞台不可避免的消逝所做的努力,呈现出“御宅”(Otaku)作为另类价值的美学特性及其十分冒失的平展姿态,并让流动性、合成器与曾经的社会主义生态形式平行。

关于艺术家
沈莘(1990年,成都)2014年获伦敦大学学院斯莱德美术学院艺术硕士,现生活工作于英国与中国。沈莘曾参加“彭博新当代2014”巡展,在利物浦的世界博物馆、伦敦的ICA和康沃尔的Newlyn艺术画廊展出作品。她同时也是2015年“CAC中国艺术家学术奖金”获得者。在其创作实践中, 沈莘探索着艺术家在社会中所处位置,创作以录像和电影为主, 同时也运用虚拟的现实和人物、公共提案、交流界面(如表意符号)、个人出版、线上数据库、旅游景点以及活动组织等展开实践。

“电子世界的民谣”参展艺术家
沈莘
郭熙 张健伶
苗颖
王郁洋
叶甫纳
林科

 

格式工厂4

嘉宾: 沈莘 、 马海平

时间:2015-05-08  20:00 ~ 2015-05-08  24:00

地点: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电子世界的民谣”

线上平行展首展开幕暨上海派对

点击预约报名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诚邀您参加“电子世界的民谣”线上平行展开幕暨上海派对。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将于2015年5月8日在上海展馆呈现“电子世界的民谣”的首展——沈莘作品《工作的旋律——对你也许意味着更多》。艺术家沈莘将中国馆的内景实时传输至上海的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的空间,以一个残缺的全息avatar影像演出一场真假重叠的戏剧,叙述一段关于工作、劳作、身体、财富、阶级与死亡的鬼魅般的故事。同时为配合2015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当日的CAC专场活动“电子世界的民谣”及新闻发布会,CAC上海展馆将举办派对并邀请声音艺术家马海平带来精彩的现场表演。
《工作的旋律——对你也许意味着更多》

艺术家:沈莘

展期: 2015年5月8日-2015年6月7日
“电子世界的民谣”项目综述
作为2015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新媒体艺术合作伙伴机构,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以“电子世界的民谣”为主题,把中国馆“民间未来”的构思推向虚拟空间,发展出一个系列的网上平行项目,通过这个窗口,让民间的希望和潜力,尤其是新生代艺术家创造性地运用新技术、批判性地反思新技术的张力得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