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C · 展览|河流志

 

河流志

2023.10.28 - 2023.11.26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艺术家

Lundahl & Seitl


展览参观信息:

周三-周日 11:00-18:00(17:30停止入场)
免费入场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荣幸呈现瑞典艺术家组合Lundahl & Seitl的艺术项目《河流志》,该作品为CAC项目空间第二期下部分。《河流志》将于2023年10月28日在CAC开幕,并将持续展出至2023年11月26日。

作品标题《河流志》所指涉的是关于一条河流从其源头到河口的故事,作品本身也是一段动态的过程。当观众变成不断演化的指号体系(semiosis)里,一张由关联与作用力所构成的广阔网络中的节点时,意义便会产生。受波尔塔瓦托米原住民(Potawatomi)语的语法启发,作品发展出一种静默的、基于感官的反抗。波尔塔瓦托米语中的单词大多为动词, 这其中也包括“河流”一词,可译作“成为一条河”。《河流志》排斥艺术作品自成一体,并将周遭环境中的变化视作体外之物的概念,它邀请观众增强自己的现实,唤起身体内与身体之间那条河流的生活世界(lifeworld)。

呈现于CAC的《河流志》包含了展期内定期发生的表演以及展厅内的装置,通过听觉与视觉勾勒出塔伯哥河(Tabergs Ån,瑞典)的片段。该河流位于艺术家的家乡,也是他们开启《河流志》系列的第一个水体与研究。作品表演部分的基础单位是两个个体与一个更大的群体间所产生的互动(interaction),以及他们在群体内部中的相互作用(intra-action)。观众牵引着彼此一起移动,但他们的体验被遮蔽视野的护目镜以及立体声带来的不同时间线所分割。每位观众在作品的编排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你是水,我是石头,他们在材料之间、在视觉和听觉器官以及皮肤神经之间的摩擦中彼此连接,并依赖于彼此的视角串联出一个现实。

 

《河流志》表演现场,2022 © Lundahl & Seitl

 

在展厅内,几个耳机错落地悬挂在半空中,他们与地面的距离正是艺术家录制塔伯哥河的声音时,其收音设备与河面的距离。展厅地面的水纹绘图也对应着河流的收音点,当观众踏在水纹之上,身体代替了河流中的石块,它们经受河水的拍打过程中,空气被挤压,产生的微小压力波被双耳和水下麦克风捕捉到。空间中的物理方向由多个听音位点构成,观者站在下游、跪在上游、躺下、等等,绘制出了虚拟的河流地形。声轨指引观者在展厅中,如水一般,在多条水流间,以不同的速率移动。但是,在与群体和作品的关系中,观者的身体从哪里开始?又从哪里结束?与此同时,在展厅的另一端,一条波状线伴随着黄浦江在开馆时间内的潮汐变化浮动于展厅另一端的墙面上,将“河流志”的源头与上海这座依水而生的城市连接了起来。

河流生态以及水和石头等无生命实体常常被降格为获取对象,而《河流志》传达的与它们的亲缘关系中,在个体的体验间,融入了多元的、超越人类的多重视角。这一过程扩展了汉娜·阿伦特(Hanna Arendt)的“常识”(common sense)概念。群体变为一条河流,并以此为起点,扩展到更多团体中,诸如微生物、机器、天气系统,上至整个生态景观,下至基本粒子。

 

围绕塔伯哥河进行的声音采集及研究过程记录,2023 © Lundahl & Seitl

 

在本次展览中,真实与想象调和于观众中,将虚拟现实的概念——它并非是一种技术形式,而是一种具身性 —— 作为一种媒介,接入多层现实,在其中,传统的理解方式和理性化策略已不再足够。它将环境美学中的技术框架从数字和统计学的“数据转储”模式(与人类活动引发的气候变化相关)转向了简·贝内特(Jane Bennett)提出的“地球情动”(geo-affect)概念,强调了环境与物质世界的情感关系影响政治与伦理意识的作用。

《河流志》表演活动的时间安排即将公布,请关注我们的微信订阅号“CAC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以及网站动态。

 

《河流志》的研究由伦敦南岸艺术中心提供支持。

 

 


关于艺术家 

 

© Lundahl & Seitl. Photo: Thron Ullberg

 

Lundahl & Seitl居住工作于斯德哥尔摩。他们的沉浸式独立项目通过对肢体行动的编排、物质和时间,将展览媒介重新诠释为建立关系的过程。这些项目在世界各地展出,包括皇家艺术学院(英国,2014)、Gropius-Bau美术馆(德国,2016),以及波恩美术馆(德国,2017)。他们参与的群展包括第八届北欧当代艺术动量双年展(挪威,2015);“一座想象的美术馆”,蓬皮杜梅斯馆(法国,2016-2017);第三届科钦姆扎里斯双年展(印度,2016-2017);以及最近的委约展览:“另一种历史的回音”,卡塞尔国家剧院,该展与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同期举行。2022年秋季,他们曾担任麻省理工学院ACT项目的访问艺术家。

Lundahl & Seitl二人组所开发的方法与艺术形式包含了演出、动作编排、引导指令与沉浸技术,并将它们与物质对象和人类将其感知编入世界的能力并置。虚拟现实对于他们而言不是一种技术形式,而是一种与周围环境建立关系的能力或感知。他们通过对虚拟现实的探索,把握自由、自治以及现实、想象和感知的概念,愈加深入洞悉技术如何构建“我们”,并为人类环境域(umwelt)建立了基础——它如何将我们与其他生命形式和过程连接与分割。

他们的研究是隐晦的、启发式(heuristic)的,并包含了多元的神经状况(neuro-diverse)。这样的研究依赖于迭代过程中的直觉。在这一迭代过程中,艺术家通过与诸如哲学家、人类学家、写作者、游戏引擎程序员、神经学家、政治家、策展人、公众等不同领域及身份的人合作,借由感官经验、直观的观察,和倾听,使观念、理论和故事与现实世界中的阻力相遇。他们的项目通常是长期的,并会发展成系列,有时也会分叉出全新的作品。他们的实践涵盖策划、展览、场域特定的独立项目,以及公共空间中的集体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