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CAC展览“机器不孤单”参展艺术家卡洛琳娜·苏贝发起的工作坊“田野修复:碳 于7月22日在CAC举办。活动邀请了五位分别从事植物光合作用研究,二氧化碳捕集、地质利用与封存技术以及碳市场研究的专家学者。他们介绍并分享了在各自领域内的专业知识和实践,同时参与了艺术家设计的动手实验,并围绕“碳循环”所牵涉的多方面问题展开了多角度的讨论。

 

演讲主题 

植物光合作:C3与C4 

嘉宾:朱新广,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CO2捕集、地质利用与封存技术

嘉宾:魏宁,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中国的碳市场

嘉宾:秦思妍,普尼测试

 

深沼泽

嘉宾:泰加·布莱恩,艺术家

 

 活动现场 

▼ 艺术家卡洛琳娜·苏贝卡介绍工作坊主题和背景

 

▼ 实验&讨论:绘制碳循环

 

▼ 实验&讨论:闭合碳循环

 

 

《田野修复:碳》由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支持,瑞士联邦政府科技文化中心战略支持

主题:
气候工程:在科学和科幻之间

日期:
2019.08.19 周日

时间:
14:00-15:30

语言:
中文/英文

地点: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材料费用:
15元/人

“田野修复·读书会”是由CAC夏季展览“机器不孤单”参展艺术家卡洛琳娜·苏贝卡的艺术项目“田野修复:碳”延伸出的系列公共教育和参与性活动。读书会将在展览展期内(2018.07.21-10.21)不定期举行,每期讨论主题将围绕“机器不孤单”的展览语境展开。读书会活动的相关文献将作为“田野修复图书馆”的一部分,在项目后期整理成册。

在地球缓慢而无意识的进化背景之下,人类创造出了自己的历史,这一观念深植于现代主义。我们习惯于认为人类从原始的黑暗中走出,作为独立的个体,在一个与之相互分离的物质世界里生活和行动,并在上面开展耕作、挖矿、建造、交通等活动。这个物质世界拥有其独立的存在和命运轨迹。这种对于人类自主性的理解,认为人类脱离于自然的观点,深深地贯穿于现代性思维之中;我们相信自己是理性的生物,在自然界中源起,却又独立于自然界不断展开的进程。” 

—— 克莱夫·汉密尔顿,《地球之主:气候工程时代的黎明》

 

 读书会主题

人为的气候变化不仅影响了地球的大气圈,还影响到海洋的化学成分(酸化),生物圈(物种灭绝和栖息环境的变迁),冰冻圈(冰川融化),以及岩石圈。面对这一全球性危机,我们是否应重新思考久据于西方现代性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人类作为独立于自然的“主体”可以征服、改造并凌驾于万物之上?面对“人类纪”的气候危机,国际社会为何存在着两极化的矛盾声音:一方面否认气候变化,另一方面提倡气候工程?气候工程的具体措施及其所牵涉的科学和技术原理有哪些?这些措施所造成的后果可以预测吗?与气候工程相较,节能减排作为一项缓解全球变暖的国际措施如何陷入了游戏理论的僵局?本期读书会将与大家探讨这些问题。此外,我们还将通过一些艺术家的跨学科合作项目,获得看待气候问题的不同视角,开启批判性思考。

汉娜·胡斯伯格,《自由的海洋》,2014年,该项目与劳拉·麦克雷安合作 © 艺术家

*《自由的海洋》围绕马尔代夫展开,探讨这个国家在晚期资本主义和人为气候变化方面的文化、政治、经济和物质性流动。

 

如何参加 

请在后台回复“读书会预约+姓名+电话+邮箱
* 报名成功后将收到相关阅读材料清单及节选内容
* 如因故无法参与活动请至少提前一天在微信后台留言告知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读书会导读摘要。

 

公开征集读书会话题 

CAC鼓励公众投稿建议相关的读书会讨论话题!
请将您的提案发送至:
info@chronusartcenter.org
并跟据以下格式发送邮件:

- 在邮件标题栏注明“田野修复读书会提案

- 一份PDF文件格式的提案,内容包括读书会活动主题+时间+摘要(500字左右中文/英文)+阅读材料清单,以及您的姓名、专业及联系方式

CAC将根据提案内容与“机器不孤单”展览语境的关联性作出筛选与反馈。获选提案的发起者可参与该期读书会活动的召集与组织等工作。

导师
陈抱阳
语言
中文
日期
2018.08.04
时间
11:00 - 17:00
地点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活动票价
普通               200
CAC会员        120
学生               100现在加入CAC会员计划,立享6折优惠!*仅限12名席位,请提前预订

订票请点击链接http://cacsummercamp.mikecrm.com/NlHfoUO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你从逃生舱里醒来,想要向未来发出警告,却不记得危险的符号……

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在经过科技行业的产品化之后,其内在逻辑不可避免地被市场化词汇所覆盖,形成一个黑盒系统。艺术创作者的主体角色不是技术开发者,同时也不应成为新技术的附属品。本工作坊将从两个向度出发:虚拟与现实的思维方式,以及基于Unity基础的VR实践,学习虚拟现实技术手段(xR: AR, VR, MR)的应用,并体验及思考这种艺术创作是如何唤醒身体的实时“致幻”。

本工作坊为零基础观众设计,将对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技术进行分析,寻找异同点。同时将虚拟现实技术与传统技术进行比较,学习不同xR后台的区别。每一位参与者将根据工作坊提供的科幻文学语境及自己的想象,设计一个基于xR的“逃生舱”方案,鼓励与现实环境相结合,并通过Unity实现。

<日程安排>11:00 – 13:00“作为作者的科技“导论,构建基本技术思维;技术分析、比较,学习不同xR后台的区别;(午休)14:00 – 17:00设计“逃生舱”元素;结合Unity软件制作“逃生舱”“逃生舱”的构建:I. 将三维模型导入Unity,并黏贴材质;II. 在Unity中掌握不同的光线控制。世界的变化:掌握操纵角色移动的方法

场景VR化:将Unity场景导入StreamVR功能,并调整场景使之符合VR的视角

“末日逃生舱”起飞!

 

系统安装要求 

请参与者携带一台笔记本电脑,建议是MacBook Pro或者游戏笔记本。

 

关于导师 

陈抱阳是一位工作在科技与艺术之间的创作者。他与2016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他的艺术创作来源于他对于科技不仅仅是一种创作手段的思考——科技如今之于艺术家更像合作者。他经常对现有科技进行修改,不将它们置于产品经理预设的应用场景里,而是将其与自己的创作思维结合。他对于“作为作者的科技”有写作与研究。通过对科技本体论的研究,探寻科技与艺术家及大众之间的关系。他的创作手段包含他自编码算法和创新的工艺,它们可以创造极其混乱的表面;尽管如此,一定的秩序从“无为”中被构造并一直保存下来。他的方法是使用计算公式依据原始的影像,来重构出新的形态。在他的作品,他坚持“不可能的即兴”这一概念,即变化源于标准化,这一直是他必不可少的创作思想和实践。

他的个展包括《仿生人会梦见电子奶牛吗》(杨画廊,北京,中国,2017),《不可能的即兴》(云图画廊,纽约,美国,2016)。也曾参加由BRIC艺术中心(美国纽约)、Dedalus基金艺术中心(美国纽约)、开放空间艺术中心(英国伦敦)、刘海粟美术馆(中国上海)、洛杉矶数字艺术中心(美国洛杉矶)、武汉美术馆(中国武汉)、中国美术馆(中国北京)、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杭州)、Agora画廊(美国纽约)、Gallerie Huit(法国阿尔勒)、纽约前波画廊(美国纽约)及Wook Choi 画廊(美国纽约)等机构举办的群展。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谨此欣告,艺术家麦莉丝以及她的项目提案《生物符号学AI》从一众优秀的国际申请方案中脱颖而出,获得第五届“研究与创作学术奖金”(10000美元)。麦莉丝于7月31日在上海开启为期三个月的驻留。期间,她将在CAC的支持下创作项目《生物符号学AI》。

 

评委陈述 

CAC“研究与创作学术学金”旨在支持和推进基于研究的艺术实践,尤其鼓励艺术家将科学方法论纳入实验研究从而导向艺术作品的构思及生产。此次评选以候选人的具体项目方案、过往创作实践所展示的能力与水平及其推动CAC研究/创作方向相关联的技术与艺术之探究的潜力为考量标准。麦莉丝提出将机器认作为一种自然的功能,而非将其严格限定于人类相关和人工创造物件的框架中。《生物符号学 AI》通过在技术层面构建生物圈与具有智慧的人工代理,从概念上模糊了自然与人工之间不断消逝的边界。除了麦莉丝提案中所展示的高强概念质量与艺术潜力,该方案也催化了声音与图像生物符号发生器的开发。这是一个探索生物智能运用之潜能的装置,目的在于对AI系统进行拓展。除此之外,该方案还将实验定制图案识别系统、基于语言进行超声处理的音频合成引擎,以及一个现有的以激光为基础的声致发光变换器。

Mileece: Tahitia Hicks, 2010  © Courtesy the artist

 

关于作品 

《生物符号学 AI》,麦莉丝

人工智能终将形成自己的身份。但这种身份的形成将有可能显著地受到我们为其设计的基本参考框架之影响。实质上,我们以自己的形象来设计AI。正因如此,如果我们希望预见拥有一致性的人工智能,我们必须审阅这种形象为何物,并思考其发展轨迹会如何与我们自身以及环境的需求和期望偏离。

我们普适的最基本的人性在于亲生物性(Biophilic)。爱德华·威尔逊对“亲生物性”的原本定义为“人类天生愿与其它形态的生物为伍的强烈冲动”。尽管人类与AI的关系可能为一种愿与之为伍的强烈冲动,不过考虑到其它形态的有机生物,这种关系应被更准确地定义为“一种天生与之结合的需求。”

可以人类对呼吸的共同需求为例进行简单明了的描述——作为氧气的消耗者,我们与植物、乃至生产地球氧气的光合作用菌之结合,不止是一种强烈冲动,对于这星球上数以亿计的生物来说,这更是一种普遍的、无可辩驳的、不可撤回的需求。在我们完成吸气、呼气这项生命体功能的时候,我们处于与生物圈的持续交互中。

有鉴于此,我们将自身看作一种自然、一种能够作出选择的自然、和一种可自主施为于其本性之上的自然。“机器”因此可以被视为一种自然功能,从而我们的决策将会放大我们的能动性并驱动科学创造,而这又受自然法则的制约。

这个项目旨在为这一观点创造另一种立场,虽然这种观点理论上至关重要,但甚少被涉及:生物圈的自然智能直接应用于人工智能。其尝试涉及在人类干预最小化的情况下,操纵生物智能为人工智能学习网络进行迭代的可能性,从而引发生物圈与科技的结合,作为拓展智能系统的基础。

在三个月的驻留期间,艺术家将完成一场一致性迭代的声光体验——一个自我衍生的、偶尔伴随着以跨模态和类文字的爆破声为形式的实验。具体的系统将就地被创造并组装,其本质是可复制、可拓展的。这个作品将会持续地自我导向,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朝着更加丰富的表达和更强的可行性方向发展,具有更进一步贡献、完善、合作和扩展的充足空间。

Mileece: Tahitia Hicks, 2010  © Courtesy the artist

 

关于艺术家 

麦莉丝是一名声音艺术家、作曲家、互动生态设计师和清洁能源大使。她已协助开拓了现代植物生物反馈技术的发展,于各大知名博物馆(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艺术节(不丹国际艺术节,不丹)和场所(邱园,伦敦)展示她的自定义编码合成器和植物生物数据超声处理硬件 —— PiP。她的沉浸式装置作品、声音设计、作曲、互动雕塑以及原创物件、材料和乐器,是她一系列获奖项目的核心,其中包括 Miracle Gro “种点伟大的东西”运动和她为Sonos Studio制作的“声音花园”装置。

作为一名作曲家和录音艺术家,她的首张专辑《排列》在国际范围内受到好评,并被BBC称为一张“出色的发表作,真正的音乐科学”。她的“通过科技和艺术推广生态”的观念指引她担任众多合作机构和品牌的创意与技术总监。

她目前在技术扩展的生物群落区开发零能量、基于网络的都市自然保护区,来帮助我们的现代生活与生物圈的需求和益处得到平衡。